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我市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自府办发〔2017〕10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一批市政府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自府发〔2024〕4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市水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切实加快我市现代水产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保障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维护生态为中心任务,以深化水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实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健全全市现代水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增强水产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生态良好、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平安和谐的现代水产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科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进减船转产,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促进节水减排,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宜渔则渔。立足全市农业发展全局,根据渔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积极利用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稻田等资源,科学确定养殖模式、产业规模和发展重点。积极推进农牧渔结合、种养一体发展,促进水产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创新,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水产产业,用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成果推动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用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科学管理优化水产产业,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提升水产产业,推动水产产业迈入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依法治渔。用法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法治护航产业发展,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保障质量安全,为渔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三)主要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努力实现水产产业“一降低,二增长,三转变,四安全”。“一降低”即降低江河捕捞强度;“二增长”即促进水产产业的量质同步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同步增长;“三转变”即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变为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四安全”即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安全、水生生物卫生安全和渔业船舶作业安全。
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2万吨。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8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涉渔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1∶3。全市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达到550元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市、区县质检体系更加健全,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力争创建1个省级及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1个增殖放流站,年均增殖放流苗种400万尾以上。力争建设1个内陆渔港,捕捞渔船数控制在850艘以内,机动捕捞渔船控制在606艘以内。
二、重点任务
(四)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制定、修订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向社会发布。在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将宜养水域、滩涂纳入养殖区域,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将法律法规禁止养殖以及水域环境受到污染不适宜养殖的区域划入禁养区,撤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养殖设施。
(五)优化水产区域布局。各区县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特色打造,推动水产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相匹配,水产产业要素投入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产品结构与市场消费需求相适应,水产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任务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荣县越溪河流域、富顺县沱江流域及贡井区旭水河流域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应对鲤、鲫、鲢、鳙、草等常规鱼类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效益不高的问题,加快调优品种结构,以自流井区荣边—仲权、大安区大牛路沿线、沿滩区仙市—沿滩—黄市—永安—刘山沿线、贡井区建设镇及省道305沿线为重点,发展城郊特色休闲观光渔业基地;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丰富及地势条件适合的地区,以稳粮增收为重点,大力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六)优化水产养殖方式。以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和流水养殖。以实施水产保增工程、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建设等项目为抓手,标准化改造老旧池塘,不断提高池塘养殖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和单位产出率。依托水利工程形成的大水面资源,科学规划发展生态渔业。2018—2020年,全市每年改造老旧池塘1150亩,其中,富顺县、荣县每年分别改造300亩,沿滩区、贡井区、大安区每年分别改造150亩,自流井区每年改造100亩;每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稻鱼、稻虾、稻鳖、稻鳅兼作)5000亩,其中,富顺县、荣县各1200亩,自流井区500亩,沿滩区、贡井区、大安区各700亩,各区县要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至少打造1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
(七)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优良水产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加强水产原种保护,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
(八)促进水产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成果,促进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规范和引导农(渔)民依法自愿采取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转水域、滩涂经营权,推动养殖水面向养殖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建设一批优势水产品产业带、特色水产品基地、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和新农村水产示范基地。以优势水产品产业带、特色水产品基地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水产品加工领域“排头兵”企业和“拳头”品牌。进一步壮大水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水产品交易方式。到2020年,力争建设川南区域性水产品批发市场1个,创建省(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主题公园或休闲渔庄6个以上,各区县分别创建1个以上。
(九)强化技术推广创新,扎实推进水产品牌建设。加强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攻关、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水产科研单位、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水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选育探索适合本地的特殊水产品品种及标准化养殖技术。以水产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地方特色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展水产品品牌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打造我市水产行业“拳头”品牌或优质区域品牌。
(十)扎实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行以推广机构为主,教学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服务模式,形成以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协会、合作社、市场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农渔民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推广,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十一)强化水生动物卫生安全监管。加强水生动物防疫站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做好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工作,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管结合,强化产地监管职责,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推广水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