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汉政办发〔2019〕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9月29日

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水产养殖成为我市贫困群众脱贫、农民群众增收的区域特色产业,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竞争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市渔业扩规提效、绿色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绿色、创新、环保、增效、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加快转变渔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升级,促进全市渔业扩规提效,把汉中建设成为全省渔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综合考虑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及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布局、清洁生产,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坚持优化提升,加快融合。保护种质资源,健全良繁体系,提升渔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渔业,延长渔业产业链条。

——坚持培育主体,品牌强渔。培育壮大养殖大户、家庭渔场、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利用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汉水生态鱼品牌,提升渔业生产效益。

——坚持利益共享,惠民增收。健全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好利渔惠渔政策,加强渔政执法和渔业安全监管,切实保护渔民利益,促进渔民稳定增收。

(三)发展目标

到2021年,全市养殖面积达到1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6万吨。到2025年,建成一批百亩水产园、千亩示范区、万亩产业镇,全市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5.2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3%提升到3%左右;全市市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达到8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渔场200个;健康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万亩,其中国家认证面积达到4万亩,健康水产养殖基地达到60个;全市渔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产品优质、技术先进、品牌知名、产地优美的现代化渔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渔业综合产值达到35.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渔业区域布局。科学编制《汉中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依法划定水产养殖区域,开展水产养殖容量评估,优化水产养殖区域布局,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重点打造六大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依托全市水库水域,重点发展以鲢、鳙、鲤、草鱼等大宗鱼类品种,建设水库生态养殖基地。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沿线的川道丘陵地区,科学、适度开发滩涂水面,充分利用塘、库等资源,重点发展甲鱼、黄颡、叉尾鮰、泥鳅、乌鳢等名优鱼类品种,建设池塘健康养殖基地。在丘陵地区,依托溪流、河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然冷流水资源,重点发展虹鳟、鲟鱼、齐口裂腹鱼等冷水鱼类品种,建设冷水鱼特色养殖基地。在平川六县区水稻主产区,选择种植面积大、水源条件好的水稻产区,重点发展甲鱼、泥鳅、小龙虾、黑斑蛙等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鱼类品种,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在平川地区重点发展大鲵规模化养殖,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大鲵繁育和仿生态养殖,建设大鲵繁育养殖基地。依托市水产试验站的科研技术力量,辐射带动县区水产种苗繁育中心和渔业龙头企业,重点生产“四大家鱼”等大宗鱼类良种,试验开发黄颡、鲈鱼、石斑鱼等名优品种和齐口裂腹鱼、秦岭细鳞鲑等汉中土著鱼类品种,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二)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坚持渔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生产与生态同步,建设生产效益型与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产业。推广生态放牧式养殖,在水库提高滤食性鲢、鳙鱼的放养比例,消减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鼓励发展不投饵生态养殖。加强养殖污染治理,制定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方案,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措施,推广池塘内循环系统、净化池、生物浮床和尾水灌溉农田等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消减尾水氨、氮含量,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升级改造设施设备、规范生产管理体系,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措施,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严把疫病防控和投入品关,创建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镇,树立绿色、生态养殖标杆。严格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安全监测体系,禁止和严查养殖者违法违规使用国家禁用鱼药、劣质饲料及其他禁用水产投入品。开展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处置能力,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

(三)提升改造传统渔业。按照水系配套、装备先进、道路硬化、塘埂绿化、水面洁化、尾水净化、场区景观化的标准和要求,改善养殖基础设施。实施鱼塘清淤、道路硬化,实现鱼塘水、电、路“三通”,投饵机、增氧机、抽水机“三机配套”,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设施装备水平。支持引导水产养殖主体以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渔业,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实时监控系统、自动投饵系统、自动增氧系统等,加快建设“智慧渔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渔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在保护好天然水域种质资源的同时,加快名优特鱼良种和土著鱼类选育和产业化开发。支持渔业企业建设标准化繁育生产基地,开展名优特水产品种和土著鱼种的联合创新育种,推进水产养殖“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发展,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适度调减“四大家鱼”过剩品种,扩大甲鱼、黄颡、叉尾鮰、泥鳅、乌鳢等名特优和高附加值、高效益鱼类品种占比,推进大鲵养殖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高效水产养殖结构。大力拓展养殖空间,坚持“以粮为主、以渔促稻”,积极推广“水稻+鱼(虾、蟹、鳖、蛙等)”综合种养模式,集成稻渔综合种养先进适用技术,完善“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共赢”。

(四)延长渔业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养殖、加工、流通、服务多位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培育渔业新型业态,延长渔业产业链。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在传统活鱼消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宰杀分割、冷鲜包装、调料组合、便捷派送,形成中央厨房+餐饮店、中央厨房+家庭的新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为医药产品、工业产业提供原材料。支持水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休闲类、快餐式水产食品和生物成份提取、化妆品、保健品等深度开发,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多元化构建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支持冷鲜仓库、冷链物流、水产品集散地建设,培育专业水产品流通经营主体,扩渠道扩销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促进渔业一产、三产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扩大“中国大鲵之乡”和“汉中大鲵”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培育“汉中生态鱼”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品牌形象店和社区直销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