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意见
皖政〔2016〕7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
国发〔2016〕7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发〔2016〕21号)精神,进一步化解我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市场创新,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按照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依法处置的原则,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引导煤炭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全省煤炭企业扭亏脱困增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倒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企业承担化解过剩产能主体责任,政府给予资金奖补和政策支持。
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技术和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把省属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作为重点,率先取得突破。落实好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企业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托底帮扶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处理好企业资产债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
2016-2020年,省属和地方煤炭企业关闭煤矿21对,退出产能3183万吨/年,分流安置职工7万余人。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减至37对,生产能力控制在1.1亿吨/年左右;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的煤矿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对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灾害严重、治理投入大,长期亏损、资不抵债,长期停产、停建的煤矿,通过给予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分年度引导有序退出。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能源局、安徽煤监局,有关市政府)
(三)深化企业改革。国有煤炭企业要围绕增强活力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激励约束相统一的薪酬分配和用工用人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围绕优化布局深化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投向,着力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努力提高国有资本质量和效率;围绕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大力“瘦身健体”、降本增效,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围绕防止流失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控、外部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围绕加强党建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责任单位: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市政府)
(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支持煤炭企业实施煤电联营、煤化一体化和其他非煤产业多元化发展。发挥煤炭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技术服务和承包经营范围。支持以减量置换方式积极参与西部煤炭资源开发。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能源局)
(五)重新确定生产能力。从2016年5月1日开始,全省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生产能力。全面实行煤炭产能公告和依法依规生产承诺制度,对超能力生产的煤矿,一律责令停产整改。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安徽煤监局)
(六)划定停采区和缓采区。指导煤炭企业对采深大于1200米、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急倾斜煤层等10类安全生产无法保障的灾害严重区域,科学划定停采区和缓采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安徽煤监局)
(七)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及时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费用未按要求提取使用的煤矿,一律依法依规停产整顿。
(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安徽煤监局、省安全监管局)
(八)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安徽省商品煤质量管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商品煤质量检验检查,禁止劣质商品煤使用和流入我省。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能源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肥海关)
三、政策措施
(一)落实资金支持。
1.化解煤炭过剩产能职工分流安置费用,原则上中央和省共同承担50%,市(县)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50%,企业承担费用兜底责任。中央和省级专项奖补资金拨付到市。在企业设立共管账户,对中央和省级专项奖补资金、市(县)政府和企业按规定承担的职工分流安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2.2015年已关闭的淘汰落后产能小煤矿,按照原中央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安置费用。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市政府)
(二)做好职工安置。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企业主体、依法依规,科学编制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细化政策措施,通过鼓励企业挖潜消化一批、落实岗位补贴稳定一批、实施内部退养分流一批、组织岗位对接就业一批、落实扶持政策创业一批、提供援助服务托底一批,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维护好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职工安置计划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以及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不得实施。具体政策按照《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52号)执行。
(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有关市政府)
(三)加大金融支持。
1.省内金融机构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持合理融资力度,不搞“一刀切”,对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惜贷。积极改进利率定价管理水平,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财税政策,以及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3.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拓展并购资金来源。
4.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有关市政府建立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协调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5.支持煤炭企业以采矿权、应收账款等资产做抵押进行融资。推动煤炭企业整体上市。积极支持煤炭企业下属子公司到“新三板”挂牌融资,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安徽证监局、安徽保监局,有关市政府)
(四)盘活用好土地资源。
1.关闭煤矿的划拨土地由市(县)政府先行收储、依规变现,暂时无法变现的,由市(县)政府从本级土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