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文广旅〔2024〕258号

各市、县(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省文物局,厅属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集群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匹配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全、服务效能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省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功能定位

本意见所指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主体或功能类型所构成的,以提供公益、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按一定方式在空间、设施、活动、人才等方面进行资源要素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联合体。主要包括总分馆制型、嵌入融合型、服务联盟型、智慧共享型等四类。

(一)总分馆制型

是指通过业务条线的上下贯通,构建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总分馆运行模式,拓展延伸服务范围,丰富提升服务内容,实现优质资源下沉,为社会提供更均衡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图书馆总分馆、文化馆总分馆。

(二)嵌入融合型

是指在公共文化场馆跨界延伸服务功能,嵌入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或者在非公共文化场馆融入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服务模块等,有效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例如,博物馆嵌入图书借阅专区、旅游驿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服务联盟型

是指各类文化机构、组织通过成立联盟形成合作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功能融合、业务协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服务品质。例如,全民艺术普及共建联盟。

(四)智慧共享型

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跨区域、跨领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智慧应用系统开展一站式、一体化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例如,图书借阅一卡通。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其他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模式。

三、工作举措

(一)深化完善总分馆模式

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为基础,拓宽总分馆制领域,稳步推进博物馆等总分馆制,有效带动乡村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载体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文化共同体总分馆外延,探索将社会力量举办的场馆纳入体系,设立特色主题馆、企业园区分馆等。完善纵向一体的管理运行和评估机制,发挥总馆的资源优势和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多级联动,创新服务形式,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

(二)推动空间资源跨界融合

跨界整合公共文化空间设施资源,面向社会发布空间设施供给清单,并提供便捷的预约渠道,提高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全省公共文化单位尤其是省属单位之间的联动,彼此开放空间设施进行功能模块互嵌,先行培育一批典型案例。推动空间设施在原有功能基础上,补充嵌入多元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空间设施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开放包容、形态丰富的运营管理新局面。

(三)探索网点设施连锁供给

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力,通过“+文化”探索多跨协同工作机制,依托银行、邮局、新华书店、交通场站、专业连锁网点等,布局图书借阅、非遗展示、文艺赋美等功能点位,更广泛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创新“空间银行”建设,梳理公共文化空间资源,以数字化手段创新空间管理模式,实现公共文化共同体空间设施串珠成链,逐步扩大覆盖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四)整合提升“文化点单”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迭代升级“浙里文化圈”数字化平台的“文化点单”功能,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丰富供给清单,优化供给内容,推动点单服务模式向乡镇、村社两级延伸,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与高效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平衡,鼓励开展互联互通互访互送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山海协作,通过各级公共文化共同体联合策划公共文化活动,打造跨区域品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交流共享,以更为丰富、更高质量、更加精准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智慧应用集成优化

建设线上智慧应用服务场景,依托“浙里文化圈”等数字化平台,全面梳理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供集成优质的数字化、智慧化服务产品,夯实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资源支撑和内容仓储。积极拓宽线上服务渠道,加快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智慧场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鼓励通过AR、AI和元宇宙等新技术手段提升体验感,运用直录播等方式扩大传播范围,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公共文化沉浸式服务新场景。

(六)推进馆校院团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