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市政办发〔2024〕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7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推动“新兴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将西安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前瞻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顺应科技变革趋势和规律,紧盯国家战略和发展所需,坚持系统谋划、前瞻布局、阶段培育、动态调整,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推动“政、产、学、研、金、用”融合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优化产业服务、加快先行先试,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难点,形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坚持数智赋能、低碳安全。以数字化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线,推动产业数智化、绿色化、安全化发展,统筹技术创新、风险管控和科技伦理治理,营造数实深度融合、绿色集约高效、审慎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积极推动跨领域跨组织协同创新,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构建未来产业雨林生态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衔接融合不断增强,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体系,未来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形成未来核心技术突破硬实力。攻克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建设西安未来先导技术研究院。

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建设若干未来场景示范区,打造5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领域领军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

搭建未来产业发展核心载体。打造10个未来产业综合应用场景,建设15个未来产业专业园区,构建以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产业实验场、中试基地、共性技术平台为核心载体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创新网络。

构建未来产业雨林生态体系。引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充分发挥财政出资基金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成立长安先导基金,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汇聚、应用拓展、产业集聚、金融支撑为一体的未来产业雨林生态体系。

到2030年,基本形成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一批世界领军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发展布局

坚持全市统筹、梯度培育、协同发展、差异竞争,加快形成3大综合型未来产业聚集区、2大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和N个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构建西安“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

“3”即三大综合型未来产业引领区。依托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加快光子、量子、氢能、新型储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利用、创新药等领域产业发展,优化未来产业空间和时序布局,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开展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完善产业集群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2”即两大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依托航天基地、阎良区(航空基地、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加快航空装备、卫星应用、商业航天、低空利用等产业领域发展,发挥航空航天深厚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工程和未来关键技术率先突破,加强产业协作互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

“N”即若干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依托浐灞国际港、曲江新区等区县(开发区),瞄准全市未来产业领域场景需求,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城市、智慧文旅、智慧物流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持续推动场景迭代,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转化应用提供“试验场”,加快构建“技术驱动+场景拉动”的未来场景示范区,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新标杆。



三、重点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任务部署,紧密结合西安产业发展实际,构建横向覆盖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6大重点方向,纵向体现产业优势升级、前沿技术转化、战略需求牵引3大类别,形成布局全面、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未来产业体系。

(一)六大方向

1.未来制造。

(1)增材制造。加快超大尺寸、超高精度、超高性能增材制造核心装备及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技术数据处理软件及工艺控制软件研发,推进高端金属及非金属增材制造设备用激光器、振镜、打印喷头等关键器件国产化替代,实现金属合金粉末、聚合物、复合材料等原材料自主可控,加快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新能源汽车、信息通信等重大领域的产业应用。

(2)无人驾驶。加快电子控制元器件、芯片、车载传感器、智慧座舱等重要零部件突破和技术迭代,提升高算力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云端算力集群等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配套等,推动智能网联决策控制及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应用,逐步开放无人驾驶场景,加快规模化商业运营。

(3)人形机器人。开展仿生感知认知、生机电融合、人工智能、视觉导航等技术研究,加强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面向高爆发、高灵巧类动作行为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型硬件平台研发进程,促进人形机器人个性化、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2.未来信息。

(4)第三代半导体。加快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长和表征、光电芯片等技术研发,推动基于GaN基蓝绿光Micro—LED芯片、SiC衬底LED照明、EUV光刻胶等技术突破,推动12英寸大尺寸硅片和大尺寸微电子级硅拉单晶等第二代半导体产业化。

(5)光子。突破高功率激光器、EUV光源等技术瓶颈,探索高数值孔径极紫外光刻机(High—NA EUV)等下一代光刻技术,加快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下一代光器件技术研发,推动多光谱、激光雷达、超透镜、光纤传感、CIS+AI等光传感技术创新应用。

(6)AI大模型。培育智能计算自主框架和算法平台,加快大规模认知与推理、可控内容生成等关键算法研发,构建具有泛化知识、动态学习和自主规划等方向的通用AI模型,推动模型算法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慧文旅等行业深度结合,形成一批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和企业私有化大模型。

(7)量子。加快发展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量子云等量子计算技术,支持量子互联网相关技术发展,促进时频同步、磁场测量、定位导航、重力测量和目标识别/成像等领域的量子测量技术发展,支持量子密钥分发、隐形传态、通信安全等量子通信技术发展,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8)开源芯片。加快RISC—V架构、片上网络(NoC)、开源AI加速器等技术发展,构建基于开源EDA工具链、开源IP、开源工艺库的SoC芯片设计流程,推动开源芯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

(9)6G。开展先进无线通信、新型网络架构、空天地一体、手机直连卫星、网络与数据安全等技术研究,聚焦通感一体、智能超表面、测试验证、大容量星上算力、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推动6G技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试点。

3.未来材料。

(10)超导材料。推动高性能超导线材结构设计及批量化加工控制、低成本铋系高温超导带材和钇钡铜氧(YBCO)涂层导体的前驱体制备、高容量超导电缆和高电压等级超导限流器的电磁设计、超高压绝缘、装配结构与挂网运行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超导磁体在加速器、单晶硅制造、超导电缆和超导限流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11)稀有金属材料。加快防腐合金材料、难熔材料、催化剂、稀有金属绿色选冶、废旧稀有金属回收利用等技术突破,促进锆、铪合金等核能材料发展,推动钛材等优质轻型结构材料和重要功能材料应用研究,满足深地深海、空天利用、绿色低碳、先进核能等场景的装备材料需求。

(12)空天复合材料。前瞻探索超高温耐烧蚀、高性能摩擦、结构功能一体化、隐身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快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产品、高效防热隔热控温材料、摩擦功能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光电磁功能复合材料等产品研发,积极探索前沿复合材料在卫星制造、火箭制造、飞机制造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4.未来能源。

(13)太阳能光伏。推动钙钛矿(叠层)电池、量子点电池、异质结电池、全背电极接触电池(IBC)等前沿技术突破,加快研发超大尺寸新型硅片等关键材料和设备,推广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索光伏+园区、光伏+制氢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14)氢能。推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液态/固态储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氢燃料电池重卡、新型客车等车型的推广应用,探索氢能在短倒运输、天然气掺氢运输、低碳钢铁生产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15)新型储能。推动超导储能、液态金属储能、氢储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加强复合铜箔、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新型液流电池等先进储能材料和产品研发,推进石墨烯界面纳米阀等技术商业化,拓展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地铁能量回馈、不间断电源、电网调频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16)先进核能。开展钠冷快堆、超高温气冷堆、行波堆、医用同位素生产堆等核能系统技术攻关,推进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建设,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技术预研,加快聚变能商业应用,推进核能在城市供暖、工业供汽、合成燃料等多种领域的示范应用。

5.未来空间。

(17)航空装备。积极参与C919中型窄体客机、C929大型宽体客机的试制量产配套,加快实现动力系统、航电飞控系统、燃油系统、电源系统、起落架等国产化替代,加快新舟700飞机研制,重点开展小鹰700、新型固定翼螺旋桨飞机等通用飞机型号研制。

(18)卫星应用。加快低轨卫星互联网技术攻关,重点开展卫星通信载荷、北斗三号抗干扰反欺骗SOC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发展航空北斗导航设备、高精度监测设备等应用终端,推进卫星“通导遥”在卫星互联网手机、乘用车和自动驾驶、数字孪生水利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19)商业航天。推进以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为核心的新兴组合动力、整星深度一体化等集成技术的研究探索,开展基带芯片、天线等地面产品研发,加快研制重型火箭、低成本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以及智能运载火箭,推动商业星座组网,空间碎片监测、空间环境治理等商业模式及太空旅游、太空制造等应用场景。

(20)低空利用。攻克智能飞控、自主规划与决策等关键技术,推进新一代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研发制造。构建多层次低空飞行网络,加快拓展低空+卫星互联网、低空+运输物流、低空+医疗卫生、低空+抢险救灾等新型应用场景及低空+文旅消费等特色化场景。

(21)深地深海。重点突破先进地热探测、海底取样与钻探、投弃式温深探测系统(XBT)等核心技术,加快研发超深井钻机、定向钻探技术装备、深海作业机器人、水下无人自主航行器(AUV)等先进产品,探索深地深海技术在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深海智能感知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6.未来健康。

(22)创新药。推进超个性化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衰老药物、靶向抗癌药物等创新药技术的研究探索,加快研发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创新药,推进其在重大疾病和罕见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加快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加强萃取、分离、浓缩、干燥等技术在中药创新药领域的应用。

(23)类脑科学。开展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脑机接口芯片和电极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快类脑芯片与系统、侵入式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等重点产品研发,探索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疾病、肢体运动、老年康养等临床医学和医疗康复器械中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24)合成生物。加快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加强人造生物及人工生物器件的研究,强化底盘细胞改造、目的基因设计、发酵代谢调控、酶催化修饰、分离纯化等技术攻关,推动前沿技术在重组蛋白、医药原料、生物材料、生物育种等方面应用。

(二)三大类别

1.产业优势升级型。依托增材制造、光子、第三代半导体、超导、太阳能光伏等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较为完整产业链的优势产业,以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等为发展导向,加快新技术渗透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助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2.前沿技术转化型。依托无人驾驶、AI大模型、量子、氢能、新型储能等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领域,加快推动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落地,丰富应用场景,挖掘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形态孕育成熟,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3.战略需求牵引型。瞄准人形机器人、6G、空天复合材料、先进核能、深地深海等能够填补全国甚至全球产业空白和技术缺项的领域,加快创新资源聚集,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西安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图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1.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依托西安各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具有国家重大战略导向、产业发展需求导向的前瞻性探索和研究,强化颠覆性领域重点学科建设,在重大前沿课题、重大原创性成果、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未来先导技术研究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工信局、市教育局、西安城发集团)

2.持续开展交叉融合研究。鼓励高校院所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面向未来打造新型跨学科交叉科研平台,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完善基础和应用研究、未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的循环促进机制,探索以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投资者等共同参与的协同研发模式,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和开放创新,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加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重组,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

(二)加速技术转移转化

4.推动链式创新合作攻关。瞄准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突出链式创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组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未来技术转化应用。鼓励国有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谋划一批以未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重大专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5.构建全链条孵化网络。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等战略性平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产业试验场、中试基地、共性技术平台,鼓励打造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模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