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西政办〔2024〕3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州政府各部门:
《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已经州十五届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全面落实省委、州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推行“农牧互补、种养结合、草畜循环”发展新模式,推动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立草为业、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并举、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牧区繁育、农区精补、休牧轮放、舍饲喂养,促进饲草扩面增量,养殖增量提质,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创建草畜循环产业示范区,逐步破解牲畜集中出栏弊端,实现牲畜均衡出栏,完善市场销售体系,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行动目标
到2027年,成功创建全域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园,全州草地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提高,能繁母畜比和商品率逐年提高,生态畜牧业品牌效益逐步显现,农牧民收入明显增长,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饲草产业、生态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形成州域范围内草畜循环数字化调配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打造全国草畜循环现代产业园。
——种植基础持续夯实。全州饲草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饲草产量达到16万吨;建设万亩饲草基地3个、千亩饲草基地7个;饲草良种繁育基地2个;饲草料集散配送中心3个。
——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新建及提升改造牛羊养殖场(合作社)100个、牛羊出栏量达到15万头、186万只;牛羊肉年产量达到5.1万吨。
——发展主体持续壮大。培育4个以上饲草加工省级龙头企业,新建及提升改造20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牛羊肉本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0%。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有机畜牧业认证实现全域覆盖,认证绿色有机企业120个、绿色有机农畜产品620个。
——循环利用持续加快。农作物秸秆利用量达24.5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90%以上;枸杞枝条、枸杞叶等利用量达1.6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10%以上;粮食作物副产品(麸皮、藜麦脱壳物等)利用量达6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30%以上,油料作物副产品(菜籽饼、残次品等)利用量达0.5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70%以上;改造提升有机肥加工企业11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
二、行动任务
(一)优化种养结构
1.完善种养结合模式。按照全州“三个环形产业带”布局,在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带(高寒区、宜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建设标准化畜棚,推行“放牧+舍饲”相结合的半舍饲养殖模式,推广高效养殖、牦牛复壮、本品种选育、健康养殖等技术;在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产业带(农牧结合区),推行“天然草原合理承载+人工饲草有力承接”的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牧繁农育”和“户繁企育”;在高质融合现代农牧业产业带(传统农区)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种植,建立“自繁自育”为主的养殖模式,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2.建立饲草生产体系。编制海西州饲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天然草场利用为基础,人工饲草种植为支撑”的饲草生产体系。高寒宜牧区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建立长期监测网络,及时评估草原生态状况,在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承载范围内合理放牧,科学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在农牧结合区、传统农业区推行节水高效人工种草,巩固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等地区饲草种植规模。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通过改善排灌设施、选育耐盐碱品种等方式,推广盐碱地种草技术集成示范,扩大盐碱地饲草种植规模,推动全州饲草生产扩容增量。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林业和草原局、州水利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3.优势产业区域分布。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天峻县和都兰县为重点,建立牦牛生产基地;以德令哈市、天峻县和都兰县为主建立藏羊生产基地;以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和乌兰县茶卡镇、柯柯镇等乡镇为主建立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生产基地;以乌兰县和都兰县为主建立柴达木双峰骆驼生产基地;以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为主建立饲草种植、良种繁育的饲草生产基地,以格尔木市、茫崖市和大柴旦行委盐碱地、荒漠地改良等打造饲草增量扩面带。围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减少动物疫病发生,不断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品质,提高产量,发展绿色有机养殖,增加有机肉制品、功能性乳制品、优质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二)夯实产业基础
4.持续扩大生产能力。新建及提升改造牛羊设施养殖场或合作社100个;建设3个万亩饲草基地(其中:德令哈市2个、格尔木市1个)、7个千亩饲草基地(其中:德令哈市3个、乌兰县2个、都兰县1个、天峻县1个),饲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推广舍饲半舍饲、种草养畜、牧繁农育等发展方式,引导推广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三增三适”、牦牛人工授精技术、绵羊杂交改良技术等养殖技术、科学合理缩短养殖周期,探索气候高寒区繁仔、气候温和区育肥模式,降低养殖成本,争取上半年出栏量达到全年出栏的30%以上,不断提升养殖生产效益。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科学技术局、州自然资源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5.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良种繁育基地2个,落实现代饲草种业提升工程、育种创新基地、扩繁基地建设等项目。聚焦苜蓿、全株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等重点品种,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饲草繁种基地,支持科研团队开展育种攻关,加强对耐寒、耐旱、耐盐碱品种的引进筛选,提升区域内饲草供种能力、种子纯度和质量。建立和完善饲草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优质草种资源。加强家畜改良点、地方畜种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与保护、性能测定和质量监控,构建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科学技术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6.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建立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数量,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带动作用,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融资渠道,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和都兰县分别培育1个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优化组合,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合同养殖、品牌运营、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鼓励电商等新型业态与草食畜产品实体流通相结合,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西监管分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7.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新建及提升改造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20个(其中:德令哈市2个、格尔木市4个、茫崖市1个、都兰县4个、乌兰县5个、天峻县4个),加强新产品研发,精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畜产品以分割包装冷鲜肉为主,以熟肉制品、骨血制品、皮革制品为辅;乳制品以液态乳为主,乳粉、发酵乳为辅;饲草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以提供饲料原料为辅。在德令哈市和乌兰县建设饲草料加工基地,发展草颗粒等产品深加工。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商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西监管分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8.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加强畜牧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以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以提升节水灌溉、机械化设施装备水平为重点,逐步实现整地、播种、打药、收割、打捆、青贮、运输等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提高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推动养殖工程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助推全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饲草生产农机具和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财政局、州水利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三)促进草畜循环
9.构建饲草配送体系。依托有实力的饲草企业,在交通便利或区域性牛羊交易集散地等适宜地区建设3个饲草集散配送交易中心,引进中亚、西亚低价优质饲草料,形成辐射半径较广、储备调运规模较大、运送能力高效的区域饲草储备配送链。加快饲草储备配送体系建设,筹建州、县、乡、村防灾饲草料储备库,提高防灾保畜能力,引导就地就近收储饲草,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
责任单位:州农牧局、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林业和草原局、州交通运输局,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
10.形成调配供给机制。构建有机农畜产品市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