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争创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典范的决定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争创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典范的决定
(2025年2月7日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六干争先”抓落实,奋力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等规定,立足人大监督职能,加大城乡融合发展监督力度,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依法履行争创新时代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典范的责任,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凝聚思想共识,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

1.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为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开篇点题、把脉定向、指路领航。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统筹城乡发展,专程到嘉兴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嘉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先后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省唯一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综合试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站在新起点上,嘉兴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着力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快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六大改革,争创六大融合典范。到2025年,城乡融合工作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29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更加成熟稳定,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建立,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3.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市域一体化”建设,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推进区域高质量均衡发展。聚焦“强城”“兴村”“融合”,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融合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城市。

二、聚焦“六改六融”,赋能城乡融合新活力

4.以市域空间治理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规划高水平融合联动。锚定“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新使命,完善城乡规划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大空间”。全面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主动对接沪、杭都市圈国家级战略节点,深化“东拓南联、西延北融、中部强心”空间策略,加快打造“一大带六中”的网络化组团式城市发展体系。全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充分发挥其连城带村节点作用,全域彰显和美乡村新气质,构建完善“141X”乡村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专项规划,加快乡村有机更新步伐。

5.以产业协同集成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产业高水平融合互兴。加快推动产城融合、示范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协同和两业融合。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强化数字赋能,提档升级农业经济开发区等乡村产业平台,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社会化为农服务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的质量,拓展青年入乡路径,助力培育现代“新农人”,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6.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资源高水平融合畅通。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畅通“人”的自由流动,落实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行全省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居住证跨省互通,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扩大居住证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中的使用场景。推行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平稳推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项目准入、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加大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倾斜力度,推进以市场化方式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7.以构建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社会事业高水平融合提质。着力实现城乡公共资源便利可及、优质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力推进“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增强交通内畅外联能级和安全韧性。健全同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运行体系,统筹优化“一老一小”设施布局,健全普惠托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帮扶低收入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打造具有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美好家园。

8.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环境高水平融合共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一以贯之深化河湖长制,推进碧水绕城绕镇绕村工程,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