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青海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青政办〔2022〕37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青政〔2024〕52号)规定, 继续有效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青海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2022—202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青海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2022—2025年)
省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103号)精神,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扣新时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聚焦我省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便利共享不够、质量标准不高等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树品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到2025年,服务供给更加充足,场地设施更加便利,市场消费更加活跃,品牌质量更有保障,数字化发展更具活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
1.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深入实施《青海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扎实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依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城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会商会诊”活动。到2025年,九个领域8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标准均不低于国家标准。
2.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统筹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普惠性生活服务机构(网点)建设。推动县市因地制宜制定社区普惠性生活服务机构(网点)认定支持具体办法,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挂牌,开展社会信用承诺。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生活服务。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40%,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3.加快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加快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建设,推进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一批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开展老年人助浴助洁和巡访关爱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鼓励各类商业网点提供多样化便民服务。畅通群众评价渠道,建立社区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到2025年,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辐射所有城乡社区。
(二)加快补齐服务场地设施短板。
4.推动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达标。贯彻落实《
青海省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资金引领带动作用,统筹设置养老托育、文化休闲、快递服务、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社区基础服务设施面积条件达标监测评价。到2025年,城市社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31.6平方米。
5.完善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适老化、适儿化和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在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保留面对面人工服务等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健全完善省、市(州)、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支持地方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发展家庭式托育。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十四五”期间,实施75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4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养老机构、城乡社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租赁)站点10个。
(三)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
6.健全行业领域服务标准。制定完善与生活性服务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的省级地方标准。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组织为依托,在养老、托育、家政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加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监测评价和通报工作,推广分领域质量认证。开展生活性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以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社区服务为重点,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示范性企业。到2025年,评定30家家政行业提质扩容“领跑者”企业。
7.打造生活性服务业品牌。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业商标培育保护力度,指导企业做好注册商标申请工作,扎实开展商标专用权执法行动。健全以产品、企业、区域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优质服务品牌宣传推介。“十四五”期间,围绕养老、托育、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名优特新产品、“老字号”品牌和“青字号”区域服务品牌。
(四)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
8.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开设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相关专业,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按照国家规定试办护理、康复、家政和育幼等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到2025年,建设培育10家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产教融合型企业。
9.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面向脱贫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各类城乡未就业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等群体,开展生活性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举办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对农牧区转移就业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培训期间的生活费、交通费补贴。统筹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精准有效、机制健全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十四五”期间,建成1个省级、6个市(州)级、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
10.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其社保补贴和每吸纳1人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引导员工制企业将员工学历、工作年限、技能水平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岗位晋升等挂钩。畅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保障维权渠道。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从业人员纳入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评选推荐范围。
(五)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
11.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完善全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引导省内电商平台企业为生活服务市场主体提供信息、营销、配送、供应链管理等一站式、一体化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拓展智慧商店、智慧社区、数字健康、数字演艺、智慧医院、线上健身、线上技能培训、虚拟景区、虚拟展馆等新型服务应用。支持物业服务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为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养老托幼、快递代收等生活服务提供便利,发展智能零售。
12.推动服务数据开放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分领域制定生活服务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和目录清单。推进重点文旅场馆信息化终端覆盖,优化文旅智慧平台应用。加快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打造省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智慧民政”工程,推动民政领域数字化发展。分领域探索建设服务质量和用户评价分享平台,建立群众网上参与服务评价机制。
(六)培育壮大市场激活消费需求。
13.提升城市生活服务品质。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加快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生活服务消费承载力。培育具有鲜明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体育健身等功能,融合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的旅游休闲街区。到2025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3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3—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20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14.激活县乡生活服务消费。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方案》,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统筹县域邮政、供销、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化合作,发展县域物流“统仓共配”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城镇市场主体到乡村设点,直接向农牧区居民提供服务。持续开展送医下乡、科技下乡、文化下乡、体育下乡等活动。到2025年,县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整合县域快递物流资源达到80%以上,乡村站点“多站合一”比例超过50%。
15.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布局。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生活服务短板。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改善西宁、海东人口密集地区办学条件,提高青南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打造环西宁自驾、海东民俗体验、海北观光休闲、海南黄河风情、海西特色盐湖、黄南文化探秘、果洛生态文化、玉树康巴民宿自驾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海东、海南、玉树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16.推进服务业态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健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扩大便民服务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