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徐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意见的通知
徐政办发〔2013〕1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徐政发〔2017〕63号)规定,决定保留。 重新计算有效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2月17日

关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牢牢把握筹办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良好机遇,紧紧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在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同时,努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项目水平亟待提高,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强,与建设体育强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意见的通知》 ( 苏政办发〔2012〕216号)要求,切实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加快推进“两快两带三先”、建设美好徐州中的积极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主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推动发展理念从重成绩、轻成本向重人才、重绩效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管理从经验型向把握和运用规律的科学型转变,发展主体从政府管办向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微观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相结合转变,切实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内涵、训练水平和综合效益,不断推动徐州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把徐州建成省和国家重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在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上取得积极进展,建立起更具活力的管理体制、更为高效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的业余训练体系,项目布局日趋合理,传统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各门类均衡协调发展,后备人才质量明显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
——培养输送一批优秀尖子运动员,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和体育明星,输送奖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培养一批精英教练员、科研带头人、高水平队医、优秀裁判员和专业化管理干部;
——建成大、中、小学与市、县两级业余训练网络衔接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拓宽县(市、区)、学校、企业、协会联办市级运动队渠道,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社会化、多元化办队格局;
——探索职业体育发展新模式,创建1—2个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比赛,创办“中国·徐州刘邦国际武术文化节”,打造2-3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竞赛品牌。
二、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项目结构布局。综合评估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巩固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调整一般项目。重点发展国家奥运重点项目、省优势项目和市特色项目,争取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有较明显突破,提高球类等集体项目竞技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武术、散打、技巧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项目,重视棋类、毽球等群众基础好的非奥运项目,逐步扩大优势项目数量,加快促进潜优势项目转化成优势项目,适时淘汰一批弱势项目。
(四)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以项目(群)管理为主线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根据省运动项目中心布局,及时调整我市训练管理方式,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加强上下衔接,提高管理效益。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年度与周期相结合的目标责任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市单项体育协会建设,逐步增强其项目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能力。
(五)转变届运会备战方式。树立“高定位、长周期”的备战理念,深入研究届运会周期备战规律,切实转变备战方式,努力提升备战工作水平。瞄准全国同类高线标准,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健全以系统训练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运动员为主体的尖子运动员培养体系,夯实明星运动员成长基础。不断探索项目制胜规律,加强训练质量管理评估,切实增强训练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战性,努力提高训练质量、效率和水平。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环境。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合理安排备战投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费核拨方式,努力提高备战效益。
(六)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改革完善市运会竞赛办法,优化项目结构,淡化成绩排名,强化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以市运动会、县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校运会为主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形成科学的体育人才发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按照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的体育竞赛格局,重点打造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不断提升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入挖掘武术散打等传统优势项目,设立“比武台”,创办“中国·徐州刘邦国际武术文化节”,努力把徐州建成全国武术之乡和国际武术文化名城。
三、深入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
(七)积极承办高水平运动队。根据省优秀运动队联办共建总体部署,结合我市项目特点和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争取省队市办、省市联办、省队市管训练点项目,充分利用省队训练资源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根据驻徐高校的教育优势和体育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省校共建优秀运动队,加快发展中国矿业大学男子篮球、江苏师范大学女子足球等传统运动项目,在招生选拔、人才培养、经费投入、考核奖励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逐步形成全省一流的省校联合办学办队模式。积极推进武术学历教育,市体育运动学校健身休闲专业开设武术方向教学,筹建武术职业学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武术院系,努力把徐州建成全国重要的武术训练基地。
(八)提高市县联办运动队水平。树立开放办队的理念,在巩固目前市队县办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承办或联办市运动队。健全完善市队县办工作制度,扩大县区承办市级运动队的管理权,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主体,加大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效能。调动县(市、区)办队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加强梯队建设,狠抓科学训练,强化综合保障,提高训练质量,切实加强市县联办运动队工作。
(九)积极推进市队校办。加大对棠张中学排球、郑集中学篮球、侯集中学橄榄球等市队校办品牌项目的扶持,稳步推广市队校办、市校联办的业余训练模式。积极推进名校办名队工作,鼓励和支持名校根据学校特点和发展需要,承办市级体育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对实施市队校办的学校,由市、县体育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教练员选聘,日常训练参赛、教育教学由同级教育部门会同学校负责。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重点支持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快发展省级以上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在招聘体育教师时,有计划地吸纳优秀退役运动员,优先考虑有运动训练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十)增强职业体育发展活力。深入把握职业体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职业体育发展方式,研究制定职业体育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规划科学、依托市场、管理规范、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职
业体育管理制度。扶持发展武术散打、男子篮球等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创建武术演艺集团公司,加快发展江苏国立雄狮男子篮球俱乐部,不断拓展职业体育发展空间。
四、切实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
(十一)实施科教兴体战略。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示范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体育职业学校的标准,依托新城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将市体育运动学校建成集中职业体育教育、青少年业余训练、文化教学、体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