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常州市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的通知【全文废止】

常州市政府关于颁发《常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的通知【全文废止】
常政规〔2012〕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常政规〔2023〕3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常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和《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与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以及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方和职工方(以下简称协商双方)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定额、工资增长幅度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是指协商双方专门就工资事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

  第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平等、公开、互利、诚信的原则。

  依法签订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对企业和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企业和职工应当全面履行。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收入水平、工资增长幅度等标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相关标准低于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按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为协商双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创造条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分别代表政府、职工和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协调机制的三方应当指导、督促企业方与职工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协调处理协商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和争议纠纷,监督、检查协商双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情况。

  第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聘请熟悉劳动工资、经济、法律、财务等工作的人员,为协商双方提供法律、法规、政策http://www.chinaacc.com/wangxiao/zixun/和指导服务。

  企业工会或者区域、行业工会代表职工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

  第六条  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的职工工资支出,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有关合理工资薪金规定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和依据

  第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二)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三)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四)工资支付办法;

  (五)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基数;

  (六)计件工资单价和劳动定额;

  (七)患病、休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分配办法;

  (八)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期限;

  (九)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争议协调处理办法;

  (十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

  (十二)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工资集体协商主要依照下列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三)劳动力供求状况;

  (四)地区、行业及企业人工成本水平;

  (五)本地区、周边地区和本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七)企业经营状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

  (八)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年平均工资及企业工资支付能力;

  (九)其他相关依据。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协商双方均可在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要求:

  (一)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三)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的;

  (四)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

  (五)本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的;

  (六)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的;

  (七)稳定职工队伍和技术人才需要的;

  (八)其他可以增长工资的情形。

  第十条  企业因不可抗力或经营困难无法维持现有工资水平的,协商双方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适当调整工资水平。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十一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三至十名,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的任期由被代表方确定,但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二条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指定,首席协商代表由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担任的,可书面委托本企业其他负责人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也可由本企业工会组织职工推选并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尚未建立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选 ,并经企业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后产生。

  女职工超过二十五人或虽不足二十五人但超过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的,职工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女代表。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负责人应当是协商代表。

  第十三条  协商双方均可聘请本企业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协商,但所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十四条  协商双方产生协商代表时,可以各自确定候补协商代表一至两名。候补协商代表的产生程序、任期与协商代表相同。协商代表缺席的,由候补协商代表递补。

  协商代表和候补协商代表产生后,协商双方应当书面告知对方。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五条  协商双方均有权提出工资集体协商邀请。提出方应当向另一方发出协商邀请书。协商邀请书应当包含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程序等。

  收到协商邀请书的一方,应当在二十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确定协商的具体时间及其他相关事项。

  第十六条  协商双方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熟悉与协商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广泛听取和收集本企业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意愿和要求;

  (三)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初步意见;

  (四)就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前的交流沟通。

  协商双方应当在协商会议开始五日前,如实向对方提供协商所需的情况和资料,其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协商双方不得泄露。

  第十七条工资集体协商主要采用会议形式,也可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要求采用会议形式的,应当采用会议形式。  

  采用会议形式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会议由协商双方首席协商代表轮流主持,并按照双方确定的程序协商讨论。会议内容应当有书面记录并经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协商双方所提交的书面意见应当经该方全体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第十八条  协商中出现事先未预料的情况或者协商未形成一致意见的,经协商双方同意,可以中止协商,但应商定中止期限及继续协商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中止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协商双方应当在工资集体协商开始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协商完毕,并在十个工作日内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以下简称合同草案)。

  第二十条  合同草案可以由一方起草,也可以由双方共同起草。

  合同草案应当载明协商内容、企业名称、地址及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

  合同文本应当使用中文文本,同时用中文、外文文本且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二十一条  经双方协商形成一致意见的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经全体职工代表(职工)半数以上同意即获通过;未获通过的合同草案,由双方协商代表重新协商、修改后,再次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企业工会可以将合同草案在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前报上级工会征求意见。

  第二十二条  协商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应当在讨论通过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上签字盖章。首席协商代表的变更不影响合同效力。

  第二十三条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后,企业应当将其及有关材料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

  第二十四条  对审查通过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企业应当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二十五条  协商双方应当定期对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共同研究,协商处理。

  企业应当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每年至少向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报告一次,每半年公布一次。
  第二十六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每年一次,并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延长协商周期,但不得超过三年。

  协商双方均可在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工资集体协商邀请,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并做好新旧合同的衔接。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变更、解除或终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一)订立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废止或者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企业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三)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期满或约定的变更、解除、终止条件出现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第二十八条  行业工会和区域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本行业、区域内企业的代表或者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第二十九条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适用于辖市(区)范围内同行业较集中的行业、产业。

  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适用于企业集中的镇(街道)、村(社区)。

  第三十条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