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的通知
苏府〔2017〕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和李强书记“创新四问”要求,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3+1”政策文件,紧紧围绕“抓亮点、抓制高点、抓突破点、抓薄弱点”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市政府决定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特别是李强书记提出的“创新四问”要求,紧紧围绕“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先进产业基地”和“聚焦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要素,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定位,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苏州产业基础优势,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取长补短,强化重点突破,统筹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尽快形成示范、带动和突破效应。
二、主要内容
聚焦“一基地、一高地”战略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快自主创新为突破,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为支撑,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当好“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军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围绕推动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涌现,以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工程为抓手,加强面向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原始创新,加大原创性技术供给,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争取在若干关键节点技术创新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工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系列部署,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互联网新型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点领域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三)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围绕破解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难题,以实施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企业创新国际化示范工程为抓手,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开放创新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地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四)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以实施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工程、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出创新成果的生态系统。
三、保障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凝聚工作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任务落实。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化领导分工,健全责任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各地各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建设与做好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工程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务实做好推进实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细化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倒排工作进度,强化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程既定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率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造一批符合上级要求、体现苏州特色的创新品牌。
(三)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面落实科技普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申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类落实、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加大对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推进力度,引导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建设。
(五)切实加强氛围营造。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创新、了解创新、支持创新。精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与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包容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附件:1.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见附件】
2.2017年重点推进实施的创新项目汇总表
【见附件】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解读
来源: 市科技局发布日期: 2017-01-12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去年以来,国家、省、市先后召开了创新大会,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3+1”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指引和保障。为做好会议精神及“3+1”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市领导指示,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办、发改、经信、商务、知识产权、质监、金融办等部门共同开展了“十项工程”的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分析研讨,提出指导意见。各部门按照指导意见进行了多轮修改,并由市政府办公室向各市区、各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
省委李强书记提出“创新四问”后,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紧扣“创新四问”内涵要求,调整优化了“十项工程”框架体系与工程内容,补充了2017年重点推进实施的创新项目。去年12月22日,曲市长、吴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具体要求。市政府办公室根据专题会议精神,再一次向各市区、各部门征求意见。我们根据会议要求及反馈意见,在修改过程中予以了落实。12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主要特点
“十项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特别是李强书记提出的“创新四问”要求,以打造创新高地、实现引领性发展为统领,以提升原创能力为突破,以培育标志性企业、标志性产业为核心,以营造开放性、包容性创新生态系统为支撑,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当好“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突出原创能力的提升。以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基础设施、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培养培育,强化前瞻性技术创新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加大原创性技术供给,争取在若干关键节点技术创新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市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突出标志性企业、标志性产业的培育。围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工程、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破解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难题,以实施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企业创新国际化示范工程为抓手,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开放创新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地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三是突出开放性、包容性生态系统的营造。以实施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工程、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创新的引导推动作用,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出创新成果的生态系统。
为确保“3+1”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各市区、各有关部门对照“十项工程”重点目标任务,梳理筛选了一批重点创新项目。项目筛选的主要原则:一是聚焦创新,围绕科技创新的主要环节和重点领域,设置了创新平台载体、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示范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公共服务五个类别;二是聚焦项目实施成效,这些项目或是2017年启动实施,或是近期已经启动实施、2017年有明显进展;三是聚焦文件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合,筛选上来的项目与“十项工程”和配套政策在逻辑上互相呼应,形成了以“3+1”政策文件为系统设计、以“十项工程”为工作举措、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的工作推进体系。
三、工作推进
为抓好“十项工程”的落实推进,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化领导分工、健全责任机制、细化目标要求、加强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程既定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十项工程”的深入推进。同时,将落实“3+1”政策文件与组织实施“十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类重点创新项目。
三是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类落实、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加大对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推进力度,引导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氛围营造。精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大表彰奖励与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倡导包容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解读
请登录 查看或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