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混改后评价报告》提纲
附件1
市管企业混改后评价主要参考指标
评价类别 |
评价内容 |
评价指标 |
评价说明 |
混改效果评价 |
资本增量 |
国有资本增值 |
1.测算混改存量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和上市实现国有资本增值比率;2.以交易成交价(对应企业估值)对标同业上市公司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混改国有资本增值效果。 |
股权 结构 |
1.企业混改后股权比例是否与混改方案目标一致;2.对标同业上市公司或标杆企业,评价混改后股权比例的科学、合理性。 |
||
股东结构与资源协同 |
1.混改企业股东结构与拟引入的目标战投类型、方向是否一致;2.新进股东是否有对混改企业提供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的相关承诺以及兑现落实情况;3.评价新进股东资源优势和与混改企业的业务协同性。 |
||
资本 结构 |
1.测算混改企业资本结构相关指标: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等;2.对比混改前后相应指标,评价混改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3.对标同业上市公司或标杆企业相关指标,评价混改企业资本结构合理性。 |
||
效益 评价 |
1.测算混改企业最近会计期间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运营能力(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收益(归母净利润、股息率)等财务指标;2.对比混改前后相应财务指标,评价混改后企业经济效益变化情况;3.对标同业上市公司或标杆企业相关财务指标,评价混改后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能力。 |
||
管理增量 |
公司治理与制度建设 |
1.混改企业是否依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股东充分沟通、协商一致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修订公司章程;2.企业是否依据混改目标,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3.评价混改企业公司章程和调整完善后的治理结构、制度体系的合规性、科学性与适用性,能否做到定位清晰、权责对等、运转协调和制衡有效。 |
|
混改效果评价 |
管理增量 |
中小股东作用 |
1.是否在公司治理、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作出了发挥中小股东作用的相关制度安排;2.混改企业公司章程及治理结构的相关制度是否体现了尊重各类股东的平等地位、平等维护股东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3.是否有对发挥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制衡作用的机制。 |
国资监管机制 |
1.国有股东与混改企业是否有“向管资本转变”的制度安排;2.评价混改企业国资监管制度与机制完善的合规性、适用性。 |
||
党的 建设 |
1.企业混改后是否依规加强党建相关工作,党建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2.评价混改企业党建工作制度是否完备,党务工作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是否到位,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否合理,职责权限是否明确,研究讨论企业重大问题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规,分析混改后党建工作开展的充分性、有效性。 |
||
技术增量 |
产品与技术 |
1.企业混改是否涉及业务产品(服务)线拓展、技术创新与合作,以及其他产品、技术相关资源引入等事项;2.对比混改前后企业在主营业务产品与核心技术领域的相关变化,评价混改对企业产品与技术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
|
团队与研发能力 |
1.企业混改是否涉及技术团队关键人员引入、结构优化、研发投入加大以及研发能力提升等相关事项;2.对比混改前后企业在技术团队与研发领域的相关变化,评价混改对技术团队与研发能力提升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
||
人才增量 |
人才引入与激励 |
1.企业混改是否涉及关键人才引入、员工持股、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人才相关配套改革工作;2.评价混改企业在关键人才引进、激励与考核等方面工作实施效果。 |
|
品牌增量 |
市场 份额 |
1.企业混改前后市场份额、品牌形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是否实现有效提升;2.评价混改后战投引入、产业协同或资源共享等因素对企业市场拓展、品牌形象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 |
|
品牌 形象 |
|||
投资者评价 |
投资者沟通 |
信息披露与沟通 |
评价混改企业信息披露与沟通的及时性、客观性、充分性。 |
参与运营管理与决策 |
公司治理机制 |
评价公司章程与治理结构中对投资者作用发挥、权益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的满意度。 |
|
参与管理机制 |
对参与公司日常管理机制及实施效果的满意度。 |
||
经营决策效率 |
评价公司经营决策效率、国有股东参与决策与监管的时效性。 |
||
投资回报 |
投资 收益 |
对混改企业经营效益和股东回报的满意度。 |
|
机制转换与创新 |
运营机制转换与模式创新 |
对混改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转换、运营模式创新相关措施的满意度。 |
附件2
《企业混改后评价报告》提纲
×××公司混改后评价报告
××××××(编制单位)
××××年××月
一、企业概况
混改前后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注册资本的变化,股东情况,核心管理层,人员情况,组织架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权属企业情况,主要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等。
二、混改实施与完成情况
(一)混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混改前企业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战略规划、混改目标与原则、混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混改方式与基本路径、投资者引进方向、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等。
(二)混改实施与完成情况
混改实施情况概述、混改目标完成度、投资者引入情况,混改后实施的主要改革措施与实效。
三、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后评价工作组织
后评价工作组织设立及被评价单位协助配合情况。
(二)后评价工作实施
后评价工作范围与内容确定、评价方法选择、计划管理与过程监督、分阶段实施情况说明等。
(三)后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混改效果评价
(一)资本增量
混改后国有资本增值、股权结构、股东构成、资源协同、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的增量情况。
(二)管理增量
混改后企业治理与制度完善、中小股东作用发挥、经营决策效率提升、监管机制转换、党建工作加强等实现管理增效的情况。
(三)技术增量
通过混改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引入与合作、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团队优化等实现技术增量情况。
(四)人才增量
混改企业在关键人才引进、员工持股、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情况,以及在关键人才引进、激励与考核方面的实施情况。
(五)品牌增量
战投引入后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市场拓展情况。混改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市场美誉度与行业地位提升情况。
五、投资者评价
(一)信息披露与沟通
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的及时性、客观性、充分性。
(二)参与管理与运营决策
公司章程修订依法合规性、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性、参与运营管理适度性、公司决策有效性等。
(三)投资回报
混改前后股东投资回报水平提升、投资回报机制与实效、股东对收益的满意度。
(四)机制转换与创新
混改后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运营机制转换与经营模式创新满意度。
六、后评价结论
(一)混改效果整体评价
(二)混改经验总结
(三)存在的不足
七、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建议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议
济宁市国资委办公室 2021年7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