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聊政发〔2011〕79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聊政发〔2018〕28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 鲁政发〔2011〕13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战略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效益,在重点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跨越。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00万千瓦,农机总值增加到60亿元;力争玉米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农机工业产业升级,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350万千瓦左右,农机总值增加到75亿元。主要粮食作物全部实现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达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的机械化。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力争走到全省前列。农机工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加速,形成3-5个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
  三、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农机装备推广进程,提升农村各业机械化水平。以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为主线,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导,优先发展适合本地作业的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着力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机化薄弱环节机械,切实提高全市农村各业机械化水平。围绕实施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在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大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围绕聊城生态农业创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土地深松,集成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产增效;围绕花生、棉花、大蒜等主要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棉花收摘机、拔柴机、花生播种机、收获机、地瓜土豆收获机等经济作物机械;围绕蔬菜、林木种苗、花卉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向建设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产业化迈进;围绕提升林果产业化水平,加大育苗嫁接、植保施肥、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模式,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50家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充分发挥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培育发展农机销售、运输、维修、信息和田间作业等农机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提高服务效益。依托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机共同利用。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抗旱排涝、农林病虫害防治等农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机耕道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
  (三)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建设8-10个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基地。健全完善以各级农业机械化学校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高等、中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将农机培训作为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对新购机、无证等人员的技能、操作培训,严格考核,严格发放证书。加强农机从业人员技能开发,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整合培训资源,以农机技术、农艺种植和经营管理为重点,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带头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机械产品供求、作业市场需求、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等信息。
  (四)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平安农机建设水平。严格实行农机产品推广目录管理制度,对重点推广的农机产品依法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积极开展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活动。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实行农机维修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农机修理者从业资格和维修网点开业技术条件。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格农机产品“三包”规定,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农机安全监理队伍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机安全监理装备示范县和农机具测试中心。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形成农机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机监理执法训练基地,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电动卷帘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以农机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发展新格局。加大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高唐时风、临清润源、茌平德龙等一批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健全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鼓励农机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在高唐、临清、茌平、经济开发区、冠县等地,分别建立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农用工程机械、植保机械及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业强市。“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产值过十亿元以上企业2家,过亿元以上企业6家。
  (六)加强农机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建立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整合农机科研力量,加大农机科研力度,提升农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我市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逐步推进农机工业产、学、研协调发展,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质量检测、标准和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查制度,提高农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率。积极开展质量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与资质认证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掌握现代农机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积极吸引国外著名农机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合资合作,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七)积极拓展农机营销模式,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鼓励大型农机制造骨干企业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相结合,逐步建立新型农机营销网络。打造我市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实行农机零配件供应多样化,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
【政府扶持政策】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