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全文废止】
亳政办〔2019〕5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现行有效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 ( 2020-12-23)规定,现行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亳政〔2023〕12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亳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3月2日
亳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我市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以下政策。
一、支持数字技术创新
培育“互联网+制造”示范。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软件“铸魂”工程等领域的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100万元。(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开展创新项目奖补,对获得国家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的,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对获得省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的,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支持智能硬件产品生产,对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突出、在我市生产且年销售收入不低于500万元的智能硬件产品,每年给予一次性奖补,每个最高20万元。对通过国家智能家用电器标准评定并在我市批量生产的智能家居产品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100万元。对在我市生产成套智能家居系统且该系统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100万元。(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加快数字技术标准研究。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排名前三位)、省级地方标准(排名前三位)、市级地方标准的单位,分别予以50万元、3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牵头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以上奖补资金由受益财政承担,省、市奖补政策相同的,按照最高标准执行,不享受叠加奖补。
二、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对总部(含研发总部和区域总部)新落户我市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每户给予一次性奖补200万元。对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对首次进入安徽省重点电子信息、软件企业名单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委员会)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我市数字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承担。企业首次进入国家“独角兽企业”名单的,鼓励所在县区政府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支持大数据企业在亳州市设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委员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催生“双创”新主体。对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对获得省级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对获得“创客中国”“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项目,每个分别奖补50万元、25万元、10万元。对获得由科技部等部委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团队,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和2万元奖励。(牵头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以上奖补资金由受益财政承担,省、市奖补政策相同的,按照最高标准执行,不享受叠加奖补。
三、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平台
鼓励“亳企登云”。鼓励企业突破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每个奖补50万元;对工业互联网(云)公共平台,每个奖补100万元。建立动态管理的工业互联网(云)服务资源库目录,对优秀服务商予以重点宣传推荐。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各类资源,面向公众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对平台内创业项目年收入总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平台主体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完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地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系统建设、企业运用云资源、智能化改造等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监理培训类服务。定期对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能力测试和可信度评估,推动平台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委员会,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鼓励高端智能装备、信息网络通信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以及大数据服务、互联网金融等应用型产业向园区集聚。支持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探索适应数字经济特点的政策措施,打造数字经济生态体系。鼓励骨干企业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为目标,积极引入产业配套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浪潮云计算产业园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我市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信息化产业链为主、上下游产业为辅,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经济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子公司的,当地可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一定的办公场所和人才公寓。(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构建数字技术应用生态。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平台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功能与数据、提供开发环境与工具等方式,广泛汇聚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构建开发与应用良性互动生态。每年安排100万元,奖补一批由我市企业自主研发并取得实效的工业APP。(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培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广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应用解决方案。对获得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解决方案的,每个分别奖补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共享服务联合体。支持市内数字经济领域的产学研平台资源整合,提供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对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共享服务联合体的,给予一次性奖补,每个最高500万元。(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
以上省、市奖补政策相同的,按照最高标准执行,不享受叠加奖补。
五、大力发展“数字+”社会服务
推广智慧学校、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各级统筹教育项目资金,支持智慧学校(校园)建设,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建设,鼓励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加快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辅助诊疗系统试点,打造市级基层智慧医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区。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将线下的医疗实体服务与线上的虚拟信息服务相结合。对获得国家、省级智慧医疗应用奖项的项目,每个项目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补。(牵头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推进智慧养老云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探索推行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发挥各类养老产业基金作用。(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对获得国家、省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企业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补。(牵头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
发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指导建设一批智慧旅游试点景区、试点单位,市旅游发展相关专项资金对全市智慧旅游大数据体系研发及服务平台建设给予适当倾斜。建设无车承运人信用管理平台、联网治超综合管理系统、交通安全监测平台、交通一卡通、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服务平台等。优化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支持无车承运人新业态发展。全面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牵头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税务局)
推进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发展。统筹市级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产品上行、品牌培育、示范创建等,并对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予以倾斜。培育跨境电商生态链和产业链。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区。支持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牵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融合社区服务资源,推广社区网格化数字管理模式,构建开放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推进智慧社区试点。鼓励其他社会领域开展“数字+”建设。(牵头责任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六、加快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一号申请、一网办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一次上网、事就办成”,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便利、更快捷、更高效率的服务。(牵头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原则上各政务部门新建的信息化系统在政务云平台上部署,不再批准政务部门在政务云平台之外新建信息系统。各部门已有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逐步迁入政务云平台。(牵头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扩大证照整合覆盖面。动态调整我市“多证合一”改革证照事项目录。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扩大小微企业名录宣传和应用。(牵头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支持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亳州市信息产业集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应用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优化信息产业布局,推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