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属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属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实施意见

皖政办〔2017〕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省属企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与重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来看,省属企业发展不平衡、知名品牌少、企业层级多,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 ( 国办发〔2016〕56号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促进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动省属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以培育壮大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为方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线,以提升省属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向竞争优势突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集聚、向企业的核心主业和核心产品集聚,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股权结构、组织架构、产品结构,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升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更好发挥省属企业在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中的中坚骨干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全省战略。省属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要服务全省发展目标和战略,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不断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主业为重点,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企制宜,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提升省属企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与改革相结合。在调整重组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崭新的体制机制,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企业。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的建设与调整重组同步推进,实现体制、机制、制度和工作的有效对接。

——坚持严格依法规范。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推进省属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切实保护各类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等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国有资产交易监管,防止逃废金融债务,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突出问题导向,处理好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调整重组的重点、节奏与力度,统筹好巩固加强、创新发展、重组整合和清理退出等工作。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省属企业国有资产逐渐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等领域,集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省属企业集团公司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层次以内;力争1—2户省属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0户企业成为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

——功能作用有效发挥。在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能源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等关系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明显增强;在重大装备、建筑施工、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带动力更加凸显。

——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通过兼并重组、创新合作、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等途径,形成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省属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取得明显进展,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发展战略更加明晰,主业优势更加突出,资产负债规模更趋合理,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显著提高,企业治理更加规范,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创新驱动发展富有成效,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国有资本效益明显提高,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质量效益转变,从国内经营为主向国内外经营并重转变。

三、重点工作

着重围绕“存量优化、增量提升”推动省属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方面通过存量改造、提高竞争力,同时大力度清理盘活,止住出血点、消灭亏损源;另一方面通过增量高标准扩充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具体实施四个“一批”:

(一)巩固加强一批。

根据省属企业发展战略取向,结合企业功能定位,巩固省属企业在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主体地位、在基础能源领域的控制地位、在新型原材料和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领域的支撑地位,提升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带动力,提升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影响力。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推进省属企业在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标杆,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实施高起点、大力度对标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服务化”为发展方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推动产业、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促进企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深入研究市场预期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未来需求热点,抢占技术制高点、市场空白点,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推进标准化、专利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形成的优势,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参与“三重一创”建设,支持省属企业谋划一批高水准的重大转型示范项目,申报国家建设专项资金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相关省属企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有力保障;引导相关省属企业重点发展旅游、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引导相关省属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技术服务等新兴高端服务业,推动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相关省属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优化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鼓励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提高个性化、便利化服务能力,创造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服务和产品。

(二)创新发展一批。

搭建调整重组平台。积极推进现有投资运营类企业功能提升,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设并扩大授权试点。在推进重组的基础上,改组设立具有保障服务功能或产业引领作用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逐步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划入商业类国有企业股权。将省属企业中的低效无效资产以及非主业资产,适度集中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支持省属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并购重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高科技和高成长产业。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强化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完善研发体系,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企业技术瓶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支持省属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的科研合作,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建立和完善开放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产业发展短板,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促进跨界创新融合。建立支持创新的金融平台,充分用好各种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省属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推进省属企业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省属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和服务平台,健全适合创新创业的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通道,积极开展广大员工参与的创新创意活动,支持员工和社会创新创业。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

搭建对外发展平台。鼓励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在境外、省外建设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承揽国际业务和开展跨国并购,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市场空间。以水泥、冶金、汽车、能源、工程机械、建筑施工、农业等领域内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优势产业上下游携手走出去平台、高效产能国际合作平台、商产融结合平台和跨国并购平台,增强省属企业联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境外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形成走出去集群发展优势,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鼓励引入非国有资本、优秀管理人才、先进管理机制和增值服务能力,提高省属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三)重组整合一批。

有序推进市场化联合重组。鼓励省内钢铁、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商贸流通等产业链上下游省属企业、市属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联合重组,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