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33-3505-7288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
渝人社发〔2019〕15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2020年12月10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九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 渝人社发〔2020〕110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2021年12月29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十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 渝人社发〔2021〕64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十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 渝人社发〔2023〕8号规定,继续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十二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24〕6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事业单位、局管企业:


为贯彻落实《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 ( 人社部发〔2019〕7号)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

(一)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法规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统一市场运行规则。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支持建设一批市级人才市场、智慧型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创建国家级人才市场。加强监管,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二)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建立人才需求和供给数据库,定期收集和发布人才供需信息,充分发挥供求机制的调控、指导和平衡作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人才流动中对前期培养的补偿机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强化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技人才、技能人才评价立交桥,减少重复评价、多头评价。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的各种规定。

(三)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各类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不当干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高校、科研院所可按规定自主制定招聘方案、设置岗位条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公开招聘。健全事业单位考核机制,推行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建立完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岗位周转制度,支持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理层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的比例,畅通现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鼓励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引才所需费用可全额列入经营成本。

二、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四)健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支持引导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合理流动。完善公务员考录政策,有序开展公务员聘任工作。扩大党政人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逐步提高从基层遴选和招录公务员的比例,畅通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渠道。对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在编制上予以特殊保障,相应岗位无空缺的,可申请使用特设岗位聘用,不受本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制。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到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五)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拓宽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渠道,完善吸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途径。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

(六)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规划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推行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专家制度。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柔性引进人才与本地同类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表彰奖励、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方面可享受同等待遇。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柔性引才激励办法,实行弹性考核制度,兑现柔性引进人才的待遇。

(七)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坚持“高精尖缺”导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团队。事业单位可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面向全球自主引才用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重庆英才大会”、海外引才联络站及驻外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作用,大力引进紧缺优秀人才。简化出入境管理机构外国人签证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提供办理人才签证、工作许可和长期居留许可便利,完善外国专家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保障措施。鼓励市内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

三、规范人才流动秩序

(八)强化人才流动的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制度,落实人才流动在服务期、竞业限制、保密等各方面的规定,防止人才无序流动。强化人才流动工作法规与教育、科技、文化等立法的衔接,加大对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保护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和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加强人才市场、人才流动和人才中介活动监管,及时依法依规查处人才流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九)引导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人才需求,推进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席规划师、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加大选派力度,提高质量效益。扎实开展农村本土人才回引培养计划,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