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日照市城市管理条例

日照市城市管理条例
(2017年6月28日日照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17年7月28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市容貌管理

第三章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第四章  城市绿化管理

第五章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第六章  城市环境保护

第七章  城市交通管理

第八章  其他事项管理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县城建成区和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实施城市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是指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为维护城市公共空间良好秩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依法对城市容貌、环境卫生、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环境保护、交通等所实施的管理。

第四条  城市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合理划分有关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对城市管理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本辖区内承担前款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职责。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协调、配合县(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有关部门派驻机构和人员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第七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通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和实施社区居民公约等,增强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自治功能,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活动。

未实行社区管理的村,村民委员会承担前款规定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第八条  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容貌、环境卫生、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工作,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省政府批准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事项权限内的行政处罚工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涉及的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根据授权,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具体工作可以由有关内设机构负责。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与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第十条  供水、排水、供电、热力、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专营设施权属单位、经营管理单位,负责有关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容貌整洁、运行安全。

第十一条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通过开展信用评价、制定行规行约等方式,参与城市管理,引导、监督协会成员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建立政府及城市管理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协会成员与政府及城市管理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第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进行城市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鼓励市民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自觉遵守市民公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科学、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依法享有参与城市管理的权利,承担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义务,有权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

鼓励市民参加志愿者组织,开展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章  城市容貌管理


第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研究编制城市色彩和建筑风貌规划,经征求市民意见和组织专家评审后公布施行。

编制城市色彩和建筑风貌规划,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持传统历史风貌相协调。

城市建筑体量、形式、风格与色彩应当符合城市色彩和建筑风貌规划。城市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城市天际线和机场、气象台、微波通信、历史文化遗迹、文物保护等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色彩及造型应当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

城市建筑物改变原有外貌的外部装修或者改建临街门窗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禁止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市容貌的物品。

城市道路两侧的护栏、线杆、树木、绿篱等处,禁止吊挂杂物或者晾晒衣物。

第十七条  城市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禁止堆放物料、摆放物品或者设置障碍物。确需临时堆放、摆放、设置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许可,期满后及时清理,恢复原状。

第十八条  临街门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持整洁,物品摆放整齐;

(二)按规范设置牌匾;

(三)不得搭设雨(阳)棚。

临街门店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或者外墙摆放物品,不得占用店外公共场地或者城市道路从事加工、修理、洗车等活动。

第十九条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编制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并向社会公布实施。

第二十条  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内容健康,文字规范,外形美观,安全牢固。户外广告陈旧毁损、色彩剥蚀等影响城市容貌的,设置单位应当及时整修、清洗或者更换;有安全隐患的,应当加固或者拆除。

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影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妨碍交通通行。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路名牌等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在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控制地带,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不得设置户外商业广告。

第二十一条  设置任意一边边长大于四米或者单面面积大于十平方米的大型户外广告,除施工工地围挡外,应当依法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建筑物附属大型广告、电子屏等应当与建筑立面统一设计,整体效果应当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居住区周边或者利用居住区内商业和办公用房设置电子显示屏或者其他附带音响、夜景光源的户外广告,不得影响交通安全,避免噪声污染、光污染,防止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十二条  大型户外广告牌、电子屏等广告设施发布的公益广告所占比例应当不低于广告总量的百分之二十,施工工地围挡公益广告所占比例不低于广告总量的百分之三十。

第二十三条  在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应当依法经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许可,期限届满后及时撤除。

宣传品陈旧毁损、色彩剥蚀或者有安全隐患的,设置单位应当及时更换或者撤除。

第二十四条  禁止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树木等处张贴、涂写或者刻画。

街道办事处应当在街巷、居住区适当地点组织设置公共信息栏,供市民免费发布实用信息,设置者应当负责管理和保洁。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喷漆、粘贴标识或者车身广告不得影响安全驾驶。

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应当对运输车辆采取覆盖、密闭措施,不得造成泄漏或者遗撒。

第二十六条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方便群众的原则建设农贸市场,配套建设停车、排水、公厕、垃圾收运、消防等设施,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禁止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及两侧、公共场所、城市绿地摆摊设点,摊贩应当进入农贸市场、便民市场等场所经营。

市场管理机构应当预留摊位,为农副产品季节性销售、临时摊贩摆摊经营、自产自销提供方便。

第二十七条  居民小区基础设施应当按照标准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进行整治改造。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广场举行活动,应当遵守广场管理的有关规定,服从广场管理单位的管理,不得破坏、损坏广场设施;活动使用音响、扩音器等,应当控制音量;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状。


第三章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九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组织建设环境卫生设施、作业车辆停车场、作业人员工作休息场所。

城市中暂未改造的村庄,应当建设垃圾收集设施,并纳入环卫一体化管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坏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环境卫生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堵塞用于收集、运输、中转和处置垃圾的作业场所、通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确需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除、迁移方案,报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重建或者补偿。

第三十一条  街道、车站、广场、公园绿地、文化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持整洁、美观。

第三十二条  公共厕所应当设置明显、规范、统一的标志,免费对外开放,确定专人负责保洁。

使用人应当自觉维护公共厕所的清洁卫生,爱护公共厕所的设备。

鼓励商业服务单位、宾馆饭店以及机关、其他企业事业单位附设的内部厕所工作(营业)时间免费对外开放。

第三十三条  生活垃圾应当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和要求进行投放。

餐饮经营单位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食堂应当将餐厨垃圾交给有资质的单位运输、处置,不得与其他垃圾混倒或者排入雨水、污水管道、河道。

第三十四条  非生活类固体废弃物不得投放到生活垃圾容器中或者随意丢弃;工业危险废物、电子垃圾、医疗废物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处置建筑垃圾,应当依法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件,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不得擅自倾倒、丢弃。

建筑垃圾处置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核准的运输单位运输。

第三十六条  绿化施工、养护、修剪作业产生的垃圾、渣土、枯枝、落叶等,应当及时清理,不得就地堆放。

第三十七条  城市建成区内禁止下列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随地吐痰或者便溺;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

(三)不按照规定倾倒垃圾、污水或者粪便;

(四)在道路、广场等露天公共场所屠宰家禽、家畜等;

(五)其他损害城市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除依法从事教学、科研或者其他法律、法规允许的活动外,城市建成区内不得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和食用鸽。

第三十九条  城市建成区内饲养宠物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他人日常生活。

养犬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饲养烈性犬、大型犬;

(二)不得在禁止养犬区域养犬;

(三)不得在共用场地、公共场所和区域散养或者拴养犬只;

(四)不得携犬在禁止遛犬区域内活动;

(五)携犬到户外活动时由成年人使用束犬链(绳)牵领并及时清除犬粪;

(六)定期为犬只进行狂犬病免疫。

烈性犬的品种、大型犬的身高标准、禁止养犬区域、禁止遛犬区域,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章  城市绿化管理


第四十条  城市绿化应当坚持建设与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合理用地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突出风貌特色,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第四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内山体、水体、林地、草地、古树名木的保护。

第四十二条  城市绿化应当乔灌花草相结合,选用耐旱、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以传统、乡土品种为主,适当试验引种新的外来品种,逐步淘汰不适宜的品种。

第四十三条  园林绿化植物不得遮盖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遮盖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或者妨碍安全视距的绿化植物,园林绿化管理单位应当及时修剪或者更换。

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评估,认为园林绿化植物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园林绿化管理单位应当及时修剪或者更换。

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损坏绿化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第四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附属绿化工程的完成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第二个年度的春季绿化季节。

第四十六条  城市绿地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坑、采石、取土;

(二)堆放物料、沙石,倾倒废弃物,停放车辆;

(三)放养家禽、家畜,种植粮食、蔬菜;

(四)攀折花木,采摘花草,践踏草坪;

(五)擅自砍伐和移植树木。


第五章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第四十七条  城市道路、桥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路面、桥面及附属设施保持完好、整洁,发生塌陷、损毁等情况及时修复;

(二)名称及公共标识设置合理、规范;

(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交通护栏、隔离墩等设施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

(四)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和桥梁,应当满足消防车通行需求。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应当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不得通车运行。

第四十八条  在城市道路上设置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产权单位或者管护单位应当对城市道路上设置的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和运行维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十九条  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以及其他损坏道路设施的行为;确需占用、挖掘的,应当依法办理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许可。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挖掘;确需临时挖掘的,应当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办理城市道路挖掘许可。

因紧急维修供水、排水、供电、热力、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挖掘道路,无法及时办理行政许可的,应当先报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在开挖二十四小时内补办城市道路挖掘许可。

城市道路维修所挖的坑槽,应当随挖随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第五十条  城市管线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实行管线入地,附属设施箱采取入室等隐蔽方式设置,不能入地、入室或者不具备入地、入室条件的,按照规划要求设置;

(二)管线设置规范整齐,标识清晰明显,不妨碍城市道路交通,不影响城市道路整体景观;

(三)管线出现脱落、断裂、倾斜等现象时,及时养护维修。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和管理地下综合管廊,为城市管线入地提供条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应当与市政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

第五十一条  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供水、排水设施设备应当定期疏浚维护,保持完好、运行正常,满足居民和单位用水需求和防洪排涝需要。

第五十二条  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设施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功能完好,节能环保;

(二)开闭时间、开启率、完好率符合有关规定;

(三)景观灯光设置符合规划,防止光污染。

第五十三条  市政公用设施养护、维修应当按照有关养护、维修技术规范进行,保证市政公用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转。

第五十四条  市政公用设施养护、维修作业现场应当设置明显、规范的警示标志,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保障行人、车辆安全。按照规定设置围挡的,在路口视距三角形内,应当使用可透视材料的围挡,或者采取其他安全防范保障措施。

市政公用设施养护、维修作业应当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工。施工时,应当采用低噪声、防扬尘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五十五条  城市桥梁、隧道设施及其安全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占用、损坏桥梁、隧道设施;

(二)移动、损坏桥梁、隧道测量标志;

(三)进行危及桥梁、隧道设施安全的作业;

(四)其他妨害桥梁、隧道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五十六条  供水、排水、热力、燃气等管线及设施安全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占压管线设施搭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堆放物品;

(二)损坏、穿凿、挪动、堵塞管线及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管线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向管线检查井、雨污水井等倾倒粪便、垃圾或者设置障碍物;

(五)在管网设施覆盖面上取土、植树或者设置电杆及其他无关标志;

(六)擅自接驳地下管线;

(七)其他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第五十七条  禁止下列破坏城市照明设施的行为:

(一)擅自在城市照明设施上架设线缆、安置其他设施或者接用电源;

(二)擅自迁移、拆除、利用城市照明设施;

(三)其他可能影响城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五十八条  城市道路、桥梁、广场等应当按照规划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城市道路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和国家标准设置盲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破坏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第五十九条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应当在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办理移交接管手续。未完成移交的,由建设单位负责养护管理;已完成移交的,由养护单位负责养护管理。


第六章   城市环境保护


第六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城市河流、湖泊、水塘等公共水域范围,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告。

禁止在城市河流、湖泊、水塘等公共水域范围内违规取土,倾倒、丢弃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直排污水。

第六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成区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二)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三)在午间或者夜间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装饰装修、货物装卸、生产加工等活动,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四)饲养动物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休息、生活。

进行游戏、运动和其他娱乐活动,应当控制电器、乐器、音响及其他器材音量和活动本身产生的声音,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第六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止露天烧烤的区域进行露天食品烧烤,或者为露天食品烧烤提供场地。在其他区域内进行烧烤的,应当使用无烟烧烤炉具。

第六十三条   禁止在露天场所、垃圾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纸扎冥币或者其他物品。

第六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监督管理,防止破坏市容环境卫生,产生大气、噪声污染或者造成公共安全事故。

第六十五条  建筑施工单位从事现场作业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沿路施工现场周围按照规定设置连续、封闭、整洁、美观的硬质围挡;

(二)施工期间采取防尘措施;

(三)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

(四)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

(五)配备车辆冲洗设施,保持驶离施工现场的车辆清洁;

(六)按照规定排水,不得污染路面;

(七)保持场地周边清洁;

(八)工程停工、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仍不能开工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


第七章   城市交通管理


第六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路网体系,统筹公共停车场所(设施)、公交场(站)、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建设与管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

第六十七条  市、县规划主管部门对城市道路沿线的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批时,应当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该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的评审意见作为重要依据。对道路交通有重大不利影响且无法消除的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批准。

道路沿线大型建筑改为商场、学校或者会展、娱乐、餐饮场所等可能影响道路交通的,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前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六十八条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和依法变更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点位应当设置在方便非机动车出入的位置;停车泊位不足的,应当及时改建或者扩建;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

第六十九条  在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港口等交通枢纽和客流集散地,应当设置出租汽车专用通道;出租汽车应当经出租汽车专用通道上下旅客,不得在站(场)前广场内揽客;其他车辆不得进入出租汽车专用通道行驶。

第七十条  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规则通行,禁止违反信号、逆向行驶、跨越隔离设施等,机动车应当礼让行人。

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机动车号牌。由动力驱动的三轮车、四轮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不得上道路行驶,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一条  禁行区及禁行时段内,禁止禁行车辆通行。

货车、专项作业车等在城市道路行驶,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持城区通行证,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七十二条  城市道路范围内,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设置交通标志,限定停车时间。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设置停车障碍。

机动车应当在施划的停车泊位内按照规定停放,禁止在人行道、盲道、城市绿道或者设有禁停标志的道路停放车辆。

第七十三条  从事出租客运经营的汽车,应当取得巡游出租汽车经营许可或者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并持有相应的道路运输证件。禁止由动力驱动的三轮车、四轮代步车、观光车等车辆从事出租客运业务。

在设有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的道路上,出租汽车应当在临时停靠站停靠,不得在站点外停靠;其他车辆不得占用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

在未设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站的道路上,出租汽车应当在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路段临时停车上下乘客;上下乘客后,应当立即驶离,不得停车待客。出租汽车司机应当提醒乘客下车不得开启左侧车门。

第七十四条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应当落实车辆停放管理责任,有效规范用户停车行为,及时清理违规停放车辆。

对乱停乱放问题严重、经提醒仍不采取有效措施改正的运营企业,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公开通报,限制其投放。

第七十五条  禁止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护栏、信号灯、标志牌等交通安全设施。

第七十六条  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广场及景区周边拦车拦人招揽顾客及其他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禁止在机动车道内从事乞讨、兜售物品、散发宣传品等行为,或者在路口和其他危险路段,利用拉横幅或者手举牌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等。

第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