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意见【全文失效】
成办函〔2018〕160号
USHUI.NET®提示:官网标注失效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各区(市)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关精神,积极应对新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挑战与机遇,加快我市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提升我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网络安全法》,以打造中国网络信息安全之城为目标,以构筑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服务应用三大优势为重点,以建设人才高地、提升品牌效应两个抓手为突破,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两个体系,着力强化组织领导、监督考核、智力支持、政策扶持、培训宣传五大保障,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与保障水平双轮驱动,同步跃升,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网络信息安全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服务之城、会展之城。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网络信息安全创新载体达到50个,网络信息安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建成国内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高地,累计引进培养人才达到3万人。
产业实力大幅提升。引进10家以上国内领军企业,培育3至5家国内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在通用芯片、密码、电磁防护、大数据安全、工控安全、云计算安全、安全服务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服务水平国内领先。聚集5至10个面向全国提供网络信息安全服务运营中心,新增5至10个国家级共性基础服务机构,建成全市统一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
管控体系不断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成都模式”。
品牌效应明显提升。每年举办2至3场国内顶级网络信息安全峰会或活动,1至2场国内顶级品牌赛事,培育国内知名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博览会。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网络信息安全创新能力。
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突破。积极布局量子保密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快芯片、基础软件、服务器等自主可控产品突破,推动商用密码、物理安全、身份与访问控制、安全服务等重要领域技术攻研,着力提升工控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安全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制定5G安全等国家标准,争取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落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新经济委、市质监局)
2.推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鼓励领军企业在我市布局研发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构和产业创新联盟,围绕创新链联合开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网络信息安全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网信办、市发改委、市保密局、市新经济委)
3.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用好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多项全国试点示范落地四川的政策优势,推进中国电子和中国电科等单位与我市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研究院和产业基地建设,搭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科技成果军民双向转化渠道,培育军民两用人才队伍,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军民技术、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二)做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优势。
1.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差异化错位协同发展,争取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分别以成都科学城、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中国电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打造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主体聚集区与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自主可控、传统安全、安全服务和新兴领域安全;支持武侯区建设以传统安全产品为主体的产业协作区;支持锦江区建设以金融安全大数据、金融安全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协作区。[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2.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中国网安、亚信安全等本地龙头企业,引进整合上下游企业,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西部总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中心、绿盟科技第二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构建企业产业共生的完整产业链,在通用芯片、密码、电磁防护、大数据安全、工控安全、云计算安全、安全服务等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投促委,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3.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构建多领域、分阶段、递进式的网络信息安全企业培育体系,在应用安全、边界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等领域挖掘一批“隐形冠军”,培育其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全市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整体竞争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新经济委)
4.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大我市网络信息安全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在量子保密通信、区块链安全、工业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等重大应用领域,实施网络信息安全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与市场机会,加速技术产品成熟与服务模式创新,在多个应用领域打造样板工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都模式”。(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网信办、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
(三)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服务能级。
1.打造国内安全运营服务高地。鼓励国内领军企业在我市建设面向全国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形成国内一流的安全监测、安全运维等运营服务能力。引导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采购单一安全产品向采购安全产品与安全运营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安全运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加快我市网络信息安全运营服务产业的规模扩大和应用升级,不断提升我市安全运营服务能级。(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市财政局)
2.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基础服务体系。完善安全咨询、能力评估、安全测评、仿真测试、审查认证、元器件检测及筛选、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等服务能力,形成国内一流共性基础服务体系。争取国家支持在蓉开展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试点,组建商用密码产品第三方检测中心,大力引进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子元器件失效物理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专业测评机构,引导建设公共、专业与特种靶场相结合的国内领先的网络攻防对抗靶场。(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密码管理局、市网信办)
3.建成统一网络信任服务体系。依托我市现有电子认证体系,针对各类数据平台和网络应用,支持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异构、跨域、可信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责任认定等网络信任服务,推进数字证书应用与管理,建成全市统一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市保密局)
(四)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高地。
1.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围绕我市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入选国家“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重点培养一批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推荐申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奖”,探索建立行业监管部门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牵头单位:市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网信办、市经信委)
2.加大高校教育培养支持力度。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加大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力度,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需求,探索工程类硕博深造、人才定制化培养、定期培训进修等多种教育模式,着力提升我市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支持四川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网信办、市经信委)
3.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坚持“以用促学”原则,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重点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行业应用人才。支持国信安基地、蓝盾学院、亚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和骨干企业,开设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基础培训、持证培训、实战培训,鼓励与在蓉高校院所联合办学,建立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培训基地等一批特色实训基地,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网信办、市经信委)
(五)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推动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通信网络、重要数据中心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IPv6(互联网协议)改造,实现政府及国有企业网站、应用系统全面支持IPv6。聚焦政务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社会民生、网络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整合本地骨干企业信息安全服务运营平台资源,建成以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综合保障平台为核心、以杜绝重大灾难性事件为底线的城市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测、态势感知、威胁管理、情报分析、通报预警、快速处置、态势展示等能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网信办、市公安局)
2.完善政务和重要社会民生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网站和重要政务系统安全建设,提升安全自主可控水平,加大对敏感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针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