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的通知【全文废止】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的通知【全文废止】
临政办发〔2009〕2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临政字〔2020〕131号规定,继续有效。 有效期至至2023年12月31日

USHUI.NET®提示:根据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临政字〔2023〕2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山东省旅游条例》等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温泉、湖泊、河流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本办法所称旅游项目是指围绕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宿、交通、游乐设施、商业网点,以及其他必要的旅游区(点)服务设施。

本办法所称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空间或地域。

第三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服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旅游前景的乡镇所在地人民政府应配备专(兼)职的旅游管理工作人员。

发改、国土资源、水利、环保、交通、民政、规划、建设、农业、林业、渔业、民族宗教、文化、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物价、流通、民航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规划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文明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资源保护

第七条 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

第八条 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利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重建、改建、迁移、拆除。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禁止在旅游资源地开山、采石、挖砂、取土、填塘、排污、砍伐树木、修坟立碑等。

第九条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县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向社会公布,并适时补充、更新相关信息,作为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制定旅游规划的基础数据。

第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当对各类各项旅游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实行挂牌保护。

第十一条 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依法从事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对于发现的旅游资源破坏事件,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利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二条 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施工建设单位应具备有关施工建设许可证和相应的资质条件,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建设地周围的景物、植被、水体和地貌,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不得在旅游资源地及外围保护地带内倾倒建筑废弃物。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设应与旅游资源的主题景观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美观、安全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

第十四条 旅游者在旅游资源地游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攀折树木和采摘花卉等损毁景物、林木植被和公用设施等行为;

(二)乱扔垃圾、污物等;

(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行乞、酗酒滋事;

(四)燃烧树叶、荒草、垃圾,在禁火区内吸烟、动用明火;

(五)未经批准在旅游资源地内采集物种标本;

(六)私埋乱葬;

(七)捕猎野生动物;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开发建设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增加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鼓励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第十六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编制旅游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旅游规划”),其规划应当符合市、县区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所在区域城乡规划、村镇规划的要求,并纳入所在区域有关城乡规划的总体规划。

旅游规划的编制实行“事先立项”制度。编制旅游规划的委托单位在与规划编制单位签订编制合同前7个工作日内,逐级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编制立项,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编制合同、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等进行事先审查,对未经立项审查而委托编制的旅游规划,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评审。

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县区区域旅游规划以及旅游区(点)开发建设规划之前,应当事先征求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编制结束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旅游规划评审工作;旅游规划通过评审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后,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对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通过评审而申请报批的旅游规划,县区人民政府不予批复实施。对未经县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旅游规划一律不准实施。旅游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确需调整、变更、修编旅游规划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七条 旅游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和旅游发展实际需要,对相关规划提出改进要求。编制其他规划,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应当统筹考虑旅游功能,为旅游业预留发展空间。旅游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有关规定,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八条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行“预先初审”制度。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必须逐级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的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应依据批准的旅游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报请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凭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旅游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审批效率;旅游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农用地的,要适当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市外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建大型旅游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供地。对列入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业聚集区、重点项目要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第二十条 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度缴纳。旅游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拆迁时,须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

第二十一条 各旅游资源地现有的非旅游项目,不再批准扩大生产规模;有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迁出旅游资源地。旅游资源地内的土地、山地、林地、水面等资源的出租和转让,需经旅游等相关部门批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以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寺庙建筑、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三条 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按有关规定批准设立。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市级旅游度假区的称谓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地风貌;

(二)兴建宣扬封建迷信、淫秽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项目;

(三)在旅游资源地内进行开山、开荒、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四)盲目、重复建设,或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项目及配套设施;

(五)在核心旅游资源地内建设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旅游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

第二十五条 项目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按规定报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 取得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合同规定和旅游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区(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受理并妥善处理旅游者投诉,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区(点)营业前(含试营业)的综合验收管理,经综合验收符合要求的,方可营业。旅游区(点)经营涉及公众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其设施、设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法定机构检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投入运营。

第二十九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实施旅游区(点)旅游规划;

(二)制定、落实旅游区(点)管理制度;

(三)设置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受理投诉的游客中心;

(四)完善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识;

(五)公开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亮照经营、明码标价;

(六)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