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廊政发〔201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已经七届市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廊坊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支撑制造强市和网络强市建设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点谋划、超前引导、务实推进,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应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紧密跟踪工业互联网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关键技术攻关,采取边创新、边部署、边应用、边完善监管的总体策略,通过试点示范,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设备设施、运营模式和产业生态。

建用结合,培育产业。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积极培育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带动和促进信息通信、大数据、智能装备、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

统筹发展,保障安全。坚持促发展与保安全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务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网络、平台、应用与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跨界合作,开放共赢。发挥我市传统制造业优势,吸引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廊坊布局,鼓励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跨界合作,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新型运营主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千家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0亿元以上;完成1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培育和发展,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

到2025年,覆盖各地、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得到规模化推广;形成1—2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1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得到推广普及,两化融合水平进入全省前5名。

到203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工业互联网在优势行业形成创新引领能力,工业信息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围绕工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和配套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速率、降低资费水平,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网络支撑。

改造提升工业企业内部网络。工业企业内部网络由IT网络(工厂信息网络)和OT网络(工业控制网络)组成。在装备、家具、食品等重点行业,推动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于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改造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运行,在新建IT网络全面部署IPv6,支撑海量终端设备接入。加快工业设备设施或在制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合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增强信息交互和边缘处理能力,结合生产和服务实际,逐步实现现场总线的工业以太网替代和IP技术在OT网络中的应用,支撑智能机器、在制品与IT网络的直达连接;强化新型智能网关应用,推动IT网络与OT网络贯通融合,探索IPv6在OT网络中的部署,为人、机、物全面互联奠定基础。鼓励企业结合IT/OT有线网络,科学部署和应用无线网络,支撑工业生产全流程的网络覆盖和信息采集。适应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发展,关注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IT/OT组网方案,满足企业灵活组网需要。到2020年,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达到50%以上。(市工信局牵头,市通信办、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参加)

建设完善工业企业外部网络。积极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推动IPv6在公众互联网中的全网部署,支持IPv4向IPv6过渡,加强工业互联网资源分类管理,逐步满足未来工业互联网百亿级终端接入需要。加快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型网络技术研究和部署,提供网络编排、全程质量服务保证、安全内嵌等服务,支撑百万企业用户隔离和工业云平台数据汇聚,满足工业互联网端到端应用的网络需要。加强无线电频谱等关键资源保障和日常管理,促进窄带物联网(NB-IoT)、LTE增强、5G等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支持海量智能产品无线接入。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构建和管理,适时推动标识在工业全业务、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在我市重点地区推广窄带物联网(NB-IoT)应用。(市通信办、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参加)

推动网络进一步提速降费。督促电信运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优化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提升互联互通质量,全面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宽带接入、移动转售市场民营运营,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户关切,制定并落实提速降费措施,提升用户“获得感”。规范定价行为,降低企业客户单位接入带宽价格,特别是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和宽带接入使用成本。到2020年,互联网地市出口达到3200G,推动建设廊坊大数据产业园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速降费取得实效。(市通信办、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参加)

(二)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链接工业全要素和配置工业资源的核心和载体,具有泛在连接、云化服务、知识积累、开放创新四大特性,通过同步推进企业级、行业级、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双创”平台发展,为构建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生态提供支撑。

大力发展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完善智能传感器、智能网关、工业控制系统、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创新单元级、系统级、平台级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构建数据采集互联体系和数据中心,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处理和云端汇聚;加快企业内部计算机辅助(CAX)、过程控制(P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支撑企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开展大数据建模分析、通用应用支撑能力建设,支撑企业生产运营优化和工业APP开发。到2020年,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比2015年翻一番,培育1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通信办参加)

加快建设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装备、食品、家具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采集互联体系,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公共服务。支持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建设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云化IT资源,将工业技术、工艺知识和制造方法固化和软件化,围绕多场景共性应用需求,聚力开发专用APP,为行业(区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支撑。到2020年,培育1个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面向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资委、市通信办参加)

引进培育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廊坊布局,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强化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第三方开发者的跨界合作,提供基于云的端到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平台企业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云基础设施和工业PaaS平台,提供基于工业知识机理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开放的应用开发环境,支持知识固化、积累、复用和海量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形成集体开发、合作创新、对等评估的开发机制,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形成工业APP与工业用户之间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生态体系。鼓励不同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合作、成果分享,支持行业级平台向综合性平台转化。鼓励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与平台企业合作建设工业PaaS平台,开发基于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专业软件库、应用模型库、专家知识库和工业微服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到2020年,推动1个成熟的优质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廊坊布局,培育1000个工业APP。(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通信办参加)

着力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行业龙头和大型制造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知识、装备等优势,以创业创新要素数字化、系统集成化、业务协同化为重点,搭建面向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创”平台,促进行业研发设计、计量检测、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创业孵化等制造能力开放和技术、资金、人才、设备、渠道、土地等生产要素汇聚,盘活工业产能和资源,实现研发设计众创化、生产制造协同化、组织管理扁平化、创业孵化在线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面向行业或区域的互联网“双创”平台,发展工业领域共享经济。到2020年,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国资委、市通信办参加)

(三)促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应用。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供应链、服务化延伸、企业上云等“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个性化定制。大力推进研发、设计、管理、制造、采购、销售、财务等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全覆盖,加快研产供销财集成化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形成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需求的生产系统,支持用户在线交互参与,大幅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满意度。基于用户需求大数据,建立深层次分析体系,实现对市场的预知性判断,形成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类生产方案。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20%,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17%。(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参加)

智能化生产。依托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采集和汇聚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生产现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自动控制,实现工艺、生产、质量、设备、能耗等智能管理和优化,打造数字车间,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组织开展设计与制造、管理与控制、产供销、决策支持等集成化应用,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和供应链数据,为物料库存与现场精准协同、管理与制造无缝衔接和企业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撑,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培育智能工厂。到2020年,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个。(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参加)

网络化供应链。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构建贯通企业内部和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以生产计划、物料、订单、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为重点的信息协同和业务协同。在装备、食品、家具等重点行业,支持企业供应链平台向行业供应链平台转化,借鉴引进先进省、市供应链运作模式,聚集整合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设备提供商、下游用户、物流配送企业、商贸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提供集约高效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物流、金融等平台化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与行业供应链平台合作对接,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逐步形成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促进供应链产业发展壮大。支持供应链平台全球布局,促进企业融入国际供给体系,为加强国际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撑。到2020年,培育1个行业供应链协同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的比例达到40%。(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参加)

服务化延伸。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集成产品设计、生产、运行和服务数据,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延伸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标识技术记录产品生产、物流、服务等信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加快产品(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立运行分析和决策数据模型,提供产品(设备)远程诊断、在线维护、设备租赁和抵押担保等服务。综合分析产品生产、运行和用户使用行为等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加速迭代创新。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销售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支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或区域平台转化。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服务化延伸模式的比例达到2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50%。(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参加)

企业上云。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研发设计、测试实验、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对接和能力交易,提升社会制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部署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廊坊企业云等平台网络互联互通,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到2020年,工业云企业用户数量达到1000家。(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通信办参加)

(四)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不断完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加强安全管理,为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提供安全保障。

提升工业互联网公用网络(工业企业外部网络)防护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装备态势感知和持续防御能力建设,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试点示范,提升核心节点安全防护能力。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需求,建设完善公众互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加强跨部门技术手段融合共享,提升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处置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标准和体系研究,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依托各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公用网络安全评估,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到2020年,建成统一、高效、灵活的市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形成较强的公用网络应急抗毁、容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市通信办、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参加)

提高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安全防范水平。建立设备(产品)内嵌安全机制,通过安全芯片、安全固件、可信计算等技术,防止设备被非授权控制或功能安全失效。按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保障生产控制安全。企业内部网络要加强防火墙、VPN、隔离网闸、访问控制、入侵防御等边界防护设备和系统部署,建立动态网络和无线网络安全防御机制,满足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部署需要。加强对工业PaaS平台和工业SaaS应用的安全管理,采用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安全接入网关、安全综合管理、安全智能感知等安全防护系统,提供统一灵活的认证、授权、审计等安全服务,满足未来百万级VPN隔离和用户增长需要。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完成5个工业企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试点示范项目。(市工信局、市通信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参加)

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强化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主体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对企业内部现场设备数据、生产管理数据及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用户服务、市场环境等数据,采用不同技术进行分级保护,提升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全环节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流动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留存、数据泄露通报要求,通过数据标签、签名、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对数据流动过程的监控审计,实现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到2020年,完成1个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据安全保护试点。(市工信局、市通信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参加)

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督促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防护和监测处置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