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廊政发〔2018〕10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2023年9月12日规定,现行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廊坊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 国发〔2017〕44号)精神和《河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 冀政发〔2018〕5号),健全和完善我市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产业化,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基础架构、转移通道、政策环境和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着力做大做强技术转移主体,着力畅通京津廊技术转移通道,着力突破制约“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打造具有廊坊特色的技术转移系统,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预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我市新形势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年技术交易总额提高到4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快速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5.9件。“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到202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特色突出的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基础架构

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以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为纽带,以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为支撑,到2020年基本建成技术转移体系的基础构架。

1.壮大企业技术转移主体。发挥企业技术转移主体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00家以上。强化面向需求的科技成果供给,鼓励更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输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做强产学研协同技术转移平台。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发展定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到2020年,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5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41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

3.推进国际成果转化园建设。依托华夏、泰智慧在美国硅谷、德国柏林、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等建立的国外创新中心,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外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到我市转化。积极推进在京南·固安高新区和龙河高新区等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园,促成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努力打造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相结合、高端项目与全球化创业相结合、知识创造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

4.建立一体化的京津廊技术市场。把京津作为我市技术转移的策源地和重要源头,按照互联网+技术转移的模式和“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标准”的要求,加强与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北方中心、中国创新驿站、北京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廊坊分中心和中国创新驿站市县基层站点等,建立京津廊技术转移联盟,实现技术转移、投融资、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的协同互动,构建全链条、多要素的线上线下协作网络。

5.构建覆盖全市的技术交易机构网络。加快建立功能完备、交易活跃、互联互通的市、县技术转移机构网络。到2020年,培育壮大1家市内区域性常设技术市场,省级以上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增加到16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和团队。

(二)拓宽技术转移通道

增强技术转移体系的辐射和扩散功能,推动科技成果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引导技术与人才、资本、企业、产业有机融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广泛渗透与应用。

1.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技术转移功能。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协同创新基地等,完善试验试制、分析检测、网络制造等开放共享平台,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持股孵化”等模式,提升创新创业载体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完善“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