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冀财教〔2010〕24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冀财规〔2025〕3号规定, 保留。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教育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各级财政投入大量增加,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比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我省农村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经费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以下简称保障机制资金,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等)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经费分担及管理责任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冀政[2006]86号)以及《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冀财[2007]317号)等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监督约束手段,确保各级保障机制资金分担和管理责任的落实。
  (一)建立健全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的约束反馈机制。对保障机制资金的预算安排和执行实行“下管一级”,即上一级财政部门负责对下一级财政部门加以监督,下一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资金安排情况向上一级财政部门反馈。一是在预算安排环节。在安排年初预算时,本级财政部门除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安排本级应承担经费外,还要对下一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经费数额作出规定并及时告知下一级财政部门。市、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本级人代会审议通过的保障机制资金年初预算安排情况,抄送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市、县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将下达保障机制资金的预算指标文件逐份抄送上级财政、教育部门。上级财政、教育部门根据收到的预算指标文件和国库集中支付记录,监控下一级的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三是完善预算执行报表体系。严格实行保障机制资金报表编报制度,及时快捷反映预算执行进度;逐步建立投入公示制度,年初公示预算,年终公示执行结果,便于社会监督。
  (二)划分并落实部门、学校之间的经费管理责任。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我省中小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按照《预算法》、《会计法》以及国家和我省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相关财政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确定全省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按照经费省级统筹的原则,明确省以下各级应承担的经费,落实省级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省级财政保障机制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合理分配中央和省级各项保障机制经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制定省以下农村中小学经费开支具体标准,指导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全省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设区市级财政、教育部门负责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小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指导所辖县(市、区)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工作。负责本辖区内各级应承担的经费,足额落实设区市本级财政应承担的经费,督促所辖县(市、区)财政落实和及时拨付应承担的经费,加强本辖区内会计核算、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对上级和本级保障机制资金负有主要的管理责任。负责根据上级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和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制度、办法。负责制定全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办法,并组织和指导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管理情况。及时足额拨付保障机制资金,特别是春、秋季学期开学前,要及时拨付部分资金到学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负责指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监督保障机制资金的使用。负责中小学资产管理。加强学校财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县(市、区)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基层学校财务后,各基层学校的资金和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及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学校法人是学校财务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财务收支事项及相关票据的真实性和资产完整性负责。校长负责组织学校按规定编制学校年度预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抓好执行,合理合规使用资金。制定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对学校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定期公示学校财务收支状况。组织编制学校年度决算,进行财务分析,如实向上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
  二、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及财务管理
  各地要按照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教学点的预算由其所隶属的学校统一编制。中小学校要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年度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按照有关规定将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基本支出预算要按国家统一的“目”级科目进行细化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要充分论证,按轻重缓急原则合理排序。各地要逐步统一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报表、软件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要强化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支出的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把好支出审核关,各项支出要据实列支,严禁虚列虚支、虚报冒领和挤占挪用,不得以“白条”以及其他不规范票据充抵支出。加强学校货币资金的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管理,严禁自立项目乱收费和向学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严禁违规代收费,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明确核算流程,规范会计行为,做好财务决算。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加强监督检查,推进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
  三、切实规范资金支付管理
  各市、县(市、区)财政、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分工落实责任,在逐步加大国库集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