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牡政发〔2007〕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 牡政办综〔2025〕1号)规定,保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06]65号)精神,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处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暴雨、冰雹、干旱、低温冷害、大风、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给城乡公共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气候资源和湿地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发展前景良好。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对提高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防御、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动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建设。要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卫星遥感系统,雷电定位及大气电场监测网和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沿江、沿湖、沿路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系统以及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大气层不同层面观测相结合的全天候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大力推进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建成贯通全市的气象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加快气象信息海量存储、分发共享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中心的建设,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分发能力。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重点以数值预报为基础,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技术,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雷电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影响我市的各类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警报。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加强气象科技的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牡丹江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针对我市多发气象灾害和潜在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建设包括车载式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探空站、遥感探测设备、卫星数据接收装置、综合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可视化现场会商及指挥联络等设备在内的市级车载移动综合观测系统。切实做好森林火灾、雷电灾害、地质灾害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建设全市雷电监测网,在市区及各县(市)建设闪电定位监测站,为全市气象台站提供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与预报、超短时天气监测与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及林火预报所需的雷电监测预警信息。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鉴定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城市积涝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四)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农业生态监测站,建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为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型农业服务。二是开展交通、旅游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会同交通部门,加快建立专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积极开展高速公路低能见度、积雪、结冰、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在镜泊湖建设旅游气象台,开展湖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为湖区养殖、旅游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三是强化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建设、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在城市建成高密度立体自动气象监测网,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积极做好大气污染、城市积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城市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四是加强雷电的防护和监测工作。要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五是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不断拓展气象预报预警发布与传播渠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做好气象信息的发布工作,以气象警报、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五)加强气候资源利用和评估体系建设。要重视气候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