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红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全文废止】
宜府发〔2014〕31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4号)规定,继续施行
USHUI.NET®提示:根据2020年12月18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10号)规定,决定继续施行
USHUI.NET®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宜府发〔2023〕9号》规定,全文废止。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高新区管委会:
宜昌是“宜红茶”的核心原产地。为了充分挖掘宜昌红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在提升绿茶的基础上,以振兴红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一)明确发展思路。以“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品质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茶产业、茶农收入倍增为目标,突破性发展红茶产业。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工程,同时兼顾黑茶、黄茶、白茶等其他特色茶类的共同发展,实现宜昌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增强茶产业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发挥支撑作用。
(二)科学规划布局。科学规划红茶主产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及品种适应性要求,制定红茶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全市重点建设宜都、五峰、夷陵3个生态红茶大县,五峰自治县采花乡、渔洋关镇,夷陵区邓村乡、太平溪镇,宜都市王家畈乡、潘家湾乡等30个红茶专业乡镇,重点培育20家龙头企业,200家红茶专业合作社,2000家红茶生产专业大户。原则上每500-1000亩茶园建设1个初制加工厂,每1万亩建设1个精制加工厂。
(三)确定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市红茶产量翻一番,达到2.5万吨,产值翻两番,达到16亿元,茶农收入增一倍,亩平鲜叶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打造公共品牌
(四)培育公共品牌。加快推进“宜昌红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宜昌红茶”、“宜红工夫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共品牌申报工作,授权红茶协会制定红茶加工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一主多副、共建共享”的原则,同步推进茶叶公共品牌和自主品牌建设。各企业在对外统一使用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品牌创建力度,提升品牌形象。
(五)加强宣传推介。抓好红茶宣传策划和品牌营销,全市每年举办高规格的茶叶博览会等大型节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客商洽谈合作。在各种新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开展宜昌红茶品鉴、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活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到1-2个大城市开展宣传推介。引导红茶企业更新营销理念,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加强品牌营销。
三、提升红茶品质
(六)加快良种繁育。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快选育、繁育本地优良品种,适当引进外地红绿兼具的名优无性系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种植率。加强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和监管,提高良种茶苗繁育能力,年育苗1亿株。
(七)建设标准茶园。制定标准茶园建设标准,每年建设标准茶园5万亩以上,到2020年实现标准茶园全覆盖。加快改造低效茶园,重点抓好树种改造、园相改造、肥培管理、田间道路改造和排灌设施改造。积极开展有机茶园示范创建活动,每年创建有机茶园示范样板1500亩,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国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八)提升加工工艺。组织编制并严格实施新的宜昌红茶生产标准,加快提高红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采取“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指导的办法,研究完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流程,开发具有宜昌特色的红茶新产品,形成宜红茶独有的“条紧细、色乌润、香鲜爽、味鲜甜、叶红匀”的品质。
四、培育领军企业
(九)突出培育重点。全市规划建设150家红茶初制加工厂,重点扶持30家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红茶初制加工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重点培育一批红茶产业领军企业。市级重点支持一批红茶加工龙头企业,主产县市区、乡镇重点支持一批成长型红茶加工中小企业,促小进规,形成产业集群。
(十)做强龙头企业。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省、市级红茶科技产业链。加强市场开拓,支持红茶企业开设专卖店、连锁店,积极组织红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和农超对接活动,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导推动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设立营销网络。
五、强化科技支撑
(十一)加强技术研发。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红茶产业发展顾问,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支持产茶县市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立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岗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组建市级茶叶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立技术集成创新、加工工艺创新、营销策划创新及产业政策研究等创新团队,重点开展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标准化生产、传统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茶叶科研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引进、吸收和转化科技成果,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发展茶产业。大力开展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相融合”为主要内容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面推广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的茶叶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
(十二)提升装备水平。加快研制、生产、引进和推广中耕、施肥、病虫防治、修剪、采摘等适用机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自主研发和引进茶叶初制、精深加工、贮藏、包装机械,由单机独立作业向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作业转变。
六、确保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