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修订稿)
2010-07-13 (黄政办发〔2010〕2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致的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黄政发〔2021〕7号
》规定,1.将第二条“(三)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抓紧黄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修改为“推进黄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应用,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 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
2.将第三条“(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修改为“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减灾信息员、群测群防员、村(社区)网格员资源建设“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3.删除第四条第四款。
4.将第六条“(二)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中的“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修改为“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信息产业、水利和湖泊、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USHUI.NET®提示:根据《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黄政发〔2023〕15号》规定,继续有效。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我市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黄石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黄石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资料接受与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加快气象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重要江河流域、湖泊、水库、尾矿库、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推进黄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应用,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影视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相结合,及时发布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山区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要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减灾信息员、群测群防员、村(社区)网格员资源建设“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