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阳贵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 一人一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筑府办函〔2022〕112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贵安新区办公室:
为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做强做优贵阳贵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都市农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五个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五个关键,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推进实施“五个一”工程,努力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化、产企发展一体化、家庭经营多样化、人才队伍技能化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找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切入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二)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及其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规范提升、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技术指导、农民培训、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发展。
(四)坚持市场主导。紧盯市场主体、市场细分、市场成本三个关键,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
(五)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药、化肥减量精准利用,擦亮贵阳农业绿色底色。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乡融合、产村融合成效显著,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和发展格局逐步构建,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2022年,全市10个区(市、县)所辖乡镇全面完成主导产业选定,“一乡一业”发展全覆盖,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空壳村,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400个以上,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达40%以上。
2023年,建成农业特色专业乡镇10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以上,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570个以上,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达50%以上。
2024年,建成农业特色专业乡镇20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60个以上,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790个以上,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达60%以上。
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达43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达25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3万元以上。建成农业特色专业乡镇35个以上,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以上,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达7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一乡一业”工程,推动乡镇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省级明确的区(市、县)“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乡镇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成效。到2025年,建成特色产业产值达10亿元的乡镇5个、5亿元以上的乡镇30个。
1.强化产业选择。将乡(镇)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和县域经济统筹规划,突出乡(镇)资源禀赋优势,结合现有基础条件,按照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原则,围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产品流通产业、乡村文化和旅游业五大产业,精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年内完成全市所有涉农乡镇主导产业的选定,启动乡、村特色主导产业规划工作,聚焦人、地、钱,统筹配置各级资源要素,规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特色产业高效发展。
2.提升发展质量。聚焦“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茶叶、生态畜牧、奶业、生态渔业、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乡(镇)单品规模扩面增效,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提升发展质量,建立完善农产品种苗、育种、生产、管理、收获、储运全流程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培育壮大一批如谷堡猕猴桃、南江枇杷、黔陶香葱等单品冠军乡(镇)。建立完善特色产业招商“两图一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努力引进一批牵引性强的好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建强生产、加工、储运、市场等产业配套设施,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全域农业产业化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3.推动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根据种养殖规模建设提升区域型产地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商品化处理等相关产业,补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促进“一乡一业”产业上规模、品牌上档次、发展上台阶。立足贵阳贵安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提高乡(镇)产业整体规模和全产业链组织化水平。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建立以产业为依托、股权为纽带的合作经营模式,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提高产村联结发展水平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围绕乡镇主导产业,突出村级主导产品定位,强化品质提高、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促进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到2025年,打造主导产品总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占全村总产值50%、从事主导产业农户达村常住农户40%以上的“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以上。
1.打造拳头产品。在尊重农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依托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各村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强化土地等资源要素整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村域支柱产业。以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和具有地方特色稀有品种为重点,突出种苗优质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方向,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拳头产品。
2.创新经营机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规范化、经营管理规范化、利益联结规范化建设,发挥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功能,提高全程机械化率和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覆盖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发展效益。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无污染的现代种养殖模式,深入运用良种、良技、良机和稻菜轮作、粮经轮作,提高亩均产出。开展精准化产销对接,通过直销配送、企业直采、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构建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增强村主导产业发展动力。
3.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创建,各地要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战略布局,率先建设一批水果村、蔬菜村、生态养殖村、休闲旅游村、电商村等特色产业明星村,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及时总结和推广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产业发展信心、调动产业发展积极性,不断提升农民自我投入主体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强化合作理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实施“一产一企”工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做大主导产业的企业数量规模,进一步发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产企融合发展水平。到2025年,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达20家以上(引进9家)、省级达130家以上,实现每个乡镇的主导产业有1个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覆盖发展,全市蔬菜产值达200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00亿元、茶叶产值达20亿元、水果产值达50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亿元以上。
1.强化头部企业培育。围绕贵阳贵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强企业和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推动产业、企业、农民联动发展。加强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集聚支持,培育全产业链优势,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瞄准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突出建链延链补链,引进培育一批引领行业的头部企业,带动全域产业发展,构建头部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枝繁叶茂发展格局。
2.提升联农带农水平。聚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四类经营主体”,优化各主体产业链分工,提升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要素资源,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庭农场(种养大户)”模式为基础,因地制宜推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等组织方式,积极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服务、市场渠道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文创产业、乡村民宿、直播带货等业态,以创业带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推动产企衔接发展。按照以产定企、以企带产的发展思路,围绕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绿色化、加工业链条化、农文旅融合化、种苗业高端化发展路径,建立产业、企业、基地联结常态化对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立足资源特色,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食文旅教,提升产业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水平,提高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将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范围,进一步强化企业与产业的衔接配套。
4.完善供销服务功能。深化供销社改革,切实发挥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与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的购销关系,利用渠道优势向经营主体提供以批发价格销售的化肥等重要农用物资。支持实施“新网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以供销系统为主、全覆盖的农村现代化连锁经营流通网络,创新开展设施农业、电子商务、农村金融、技术指导、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打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
(四)实施“一家一特”工程,夯实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根基
突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多业态农户家庭经营培育扶持,形成一批规模适宜、效益突出、各具优势、业态丰富的农村家庭经营业态。到2025年,认定家庭农场达3500户、种养大户1万户以上,农村新型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休闲农业等业态从业农户达1万户以上。
1.加强发展扶持。按照“创建一批、发展一批、提升一批、做强一批”的思路,制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发展适度经营规模的特色产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返乡创业带动开展家庭经营。加大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信用贷款、贴息贷款、特色保险等支持力度,增强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等开展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实施产销定向帮扶,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效益。
2.拓展经营业态。推广修文“三分一保”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支持农民通过返租倒包经营设施化基地,负责产业生产环节,促进小农户向职业农民转变。积极支持农户发展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闲置农房等发展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