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黔府办发〔2014〕32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 ( 黔府发〔2020〕16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更好地发挥气象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等工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立足山地特点,发挥生态屏障、地理区位优势,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服务理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增强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完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显著增强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全国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比较完善,基层防灾组织健全,工作机构健全率、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均达到100%,气象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预报预警业务布局和流程更为合理,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气象技术装备更加先进。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网,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高分辨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下游区域灾害预警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公共气象服务更加优质。建成多元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控制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在1%以下,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综合保障支撑更加有力。提高科技创新对气象服务的贡献率至85%以上,提升气象人才总体素质,提高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进一步完备,形成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社会气象意识更加增强。气象现代化效益显著发挥,社会认可度70%以上,公众满意度达8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到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健全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林业、广电、安全监管、旅游、通信、铁路、电力等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强化省、市两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和县级应急指挥终端建设,努力提升喀斯特山地条件下气象灾害早期监测、预警、预报和预评估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责任单位:省气象局、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林业厅、省广电局、省安全监管局、省旅游局、省通信管理局、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贵州电网公司、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及均等化计划和“网格化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为农气象服务和城市气象保障服务,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和效益,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水利、卫生、林业、旅游、电力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业务。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规划,建立主要生态系统和石漠化区域气象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建立基层组织气象防灾减灾认证制度,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气象服务的活力,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促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责任单位:省气象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林业厅、省旅游局、贵州电网公司、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优化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流程,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功能完整、流程规范、集约高效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推进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精准度。完善精细到乡镇及其他区域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提高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建立气象、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跨部门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会商平台,提高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现代气候业务,完善指标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能力。开展针对现代农业、水资源、新能源、旅游等高敏感重点行业的气候影响定量评价和精细化气候区划工作。(责任单位:省气象局、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
(四)优化综合气象观测体系。针对我省复杂地形条件,优化和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建设重点工业园区、中心城市、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山洪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