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区养犬管理办法
宜昌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宜府发〔2020〕10号)规定,继续施行
《宜昌市城区养犬管理办法》已经2019年12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2019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城区养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养犬管理,规范养犬行为,保障公众人身安全和健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城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区内犬只的饲养、经营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区,是指西陵区(含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点军街道、猇亭区古老背街道以及夷陵区城市建成区所在区域。
军用、警用犬只以及动物园、科研机构等单位特定用途犬只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城区养犬管理实行政府部门监管、养犬人自律、基层组织参与、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市及各区人民政府(含宜昌高新区管委会,下同)应当加强对养犬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指导和监督养犬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养犬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养犬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辖区内养犬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安部门是养犬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养犬管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养犬登记管理,查处违法违规养犬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行政执法和应急处置工作。
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占道售犬行为和养犬破坏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组织捕捉流浪犬只,协助公安部门查处违法养犬行为。
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犬只的防疫和检疫、狂犬病等犬类疫情监测和处置、犬只无害化处理及收容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疫苗的供应、预防接种、登记和狂犬病疫情监测、狂犬病人的诊治等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引导物业区域内居民规范养犬,及时劝阻、制止和报告违法违规养犬行为。
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和园林、生态环境、教育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养犬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可以通过居(村)民会议、业主大会,就本居住区养犬事项制定管理公约或者规约,并组织监督实施。养犬人应当遵守公约或者规约。
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做好养犬管理工作,引导、督促养犬人遵守养犬行为规范。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及狂犬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电视、报刊、广播、网站等媒体应当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养犬知识宣传,引导形成良好养犬习惯。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劝阻、举报和投诉。
公安、城市管理执法、畜牧兽医、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的方式,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 登记管理
第九条 禁止个人饲养烈性犬和大型犬。禁养犬只的品种及标准由市公安部门会同市畜牧兽医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个人饲养犬只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城区内有固定住所并且独户居住。
个人在城区内饲养犬只的,每户不超过2条。
第十一条 单位饲养犬只,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用途;
(三)有专门的圈养设施,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驯养;
(四)有健全的养犬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养犬实行狂犬病免疫制度。
养犬人应当及时携犬只到具备法定资质的动物诊疗机构为犬只接种预防狂犬病疫苗,取得免疫证明。
市畜牧兽医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具备资质动物诊疗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第十三条 养犬实行登记制度。
养犬人应当持身份证明、住所证明、犬只免疫证明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携犬只到公安部门指定的养犬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养犬登记。
养犬登记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发放养犬登记证和犬牌;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说明理由。
养犬人姓名、住址发生变化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登记的犬只转让、失踪或死亡的,养犬人应当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养犬人应当根据免疫有效期对犬只续种预防狂犬病疫苗,并携犬只和续种免疫证明到养犬登记机构延续有效期。
养犬登记具体办法由市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五条 公安部门应当推进建立养犬智慧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执法、畜牧兽医、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实行免疫、登记、监管等信息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管理和服务。
推广使用电子犬牌,实现养犬管理信息化、便民化。
第十六条 禁止转借、冒用、伪造、变造、买卖养犬登记证、犬牌以及免疫证明。
第三章 养犬行为规范
第十七条 养犬人饲养犬只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不得虐待犬只。
第十八条 养犬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携犬只外出时为犬只挂犬牌,束犬链(绳),长度不超过1.5米,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牵引,主动避让他人;
(二)乘坐电梯或者在人员密集场所,为犬只戴嘴套,或者将犬只装入犬袋(笼),或者怀抱;
(三)不得携犬只进入单位办公场所、政务便民服务场所、医疗机构诊疗场所、教育机构办学场所、公共文化体育场所、餐饮场所及候车(机、船)室、商场、超市、宾馆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四)不得携犬只乘坐公共汽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携犬只乘坐出租车时,应当征得驾驶员同意;
(五)即时清除犬只在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排放的粪便;
(六)饲养犬只不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更不得驱使、放任犬只恐吓、伤害他人;
(七)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残障人员携带的导盲犬、辅助犬不受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限制。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其经营管理单位可以决定是否允许携犬只进入。禁止犬只进入的,应当设置明显的禁入标识。
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场所设置犬只临时寄放场所或者设施。
第二十条 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根据本居住区管理公约或规约,划定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