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施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施意见
黔府办发〔2012〕5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 ( 黔府发〔2020〕16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进入了资源环境生态矛盾更加凸显、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的时期。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的有力手段,作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在努力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的瓶颈制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工影响天气是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结合实际,把《意见》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明确新时期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标任务。到2020年,建成机构健全、投入稳定、管理科学、指挥有力、队伍精干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基础设施和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协调指挥和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人工增雨作业年增加降水25亿吨以上,防雹保护面积增加到5.5万平方公里以上,防雹有效率达85%以上,粮食主产区、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重点区、重要江河流域、特色农业生产区所在乡镇实现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安全作业设施全覆盖。

  二、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

  (一)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各地要根据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面积和不同生长期需水情况,分别制定针对干旱和冰雹灾害的重要农事季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把增雨抗旱、防雹减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以遵义、仁怀、黔西、金沙等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不断扩大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范围,促进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面向乌江、南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库蓄水和水电开发精细化的服务需求,气象、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把人工增雨作业基础设施纳入水利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调整、优化人工影响天气监测网和作业站点布局,在黔中、洪家渡等大中型水库集水区增加高效增雨作业装备,制定重点流域和骨干水库人工增雨作业方案,开展常态化、专业化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水库蓄水、提升发电效益。

  (三)突出做好特色农业保障服务。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我省特色农业生产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形成防御雹灾、旱灾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针对烤烟、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的人工防雹减灾、增雨抗旱作业。

  (四)加强生态建设保障服务。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手段,纳入《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统筹实施。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评估,制定开发利用计划,完善生态脆弱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重点旅游区作业布局,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推进生态建设步伐。

  (五)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活动保障服务。气象、林业、环境保护、卫生和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大范围森林火灾火险、长时段高温、严重空气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和作业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根据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的需求,把人工影响天气纳入重大活动保障方案,适时开展消云减雨作业,保障重大社会活动顺利进行。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快基础设施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加强局省合作,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重大工程,重点建设中国气象局(贵州)人工防雹增雨外场试验示范基地、毕节试验区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基地。配置先进的人工增雨专用飞机,形成常年2架、干旱时期3架飞机增雨作业能力。2015年底前,完成现有地面固定作业点的基础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升级换代现有的地面作业装备,提升高炮、火箭发射装置自动化水平和弹药的可靠性。新建地面固定作业点150个。新增自动化地面作业装备200套、地面碘化银燃烧炉80套、移动火箭作业系统300套。建设时空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网,提高动态监测能力。

  (二)大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冰雹研究实验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和防雹机理研究。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高性能机载探测系统、移动应急作业指挥系统和地面作业效果检验网,加强对我省云降水机理和局地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切实提高趋利避害能力。

  (三)完善作业指挥体系。建设省、市(州)、县(市、区、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