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九府厅发〔2016〕2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九府办发〔2023〕3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5〕8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立足市情,着眼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长远建设,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25年,全市乡村医生总体具备医药卫生类中专及以上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75%的村卫生计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乡村医生相关待遇得到较好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1.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计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基层首诊工作任务并根据救治需要向居民提供转诊意见,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乡村医生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2.合理配置乡村医生。根据辖区服务人口、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在村卫生计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按村农业人口1.2‰的比例配置(少于千人的村,按1名乡村医生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应配备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女乡村医生。对边远山区、服务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卫生院派驻医务人员、设立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流动站点、开展巡回医疗等多种形式,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
3.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在村卫生计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计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4.规范乡村医生业务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健全完善村卫生计生室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乡村医生诊疗规范、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严禁超范围执业,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开展乡村医生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乡镇卫生院要按照《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5.落实乡村医生考核制度。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由乡镇卫生院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考核,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乡村医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要在乡镇卫生院和村民委员会公示,并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由原注册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销执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6.大力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行“六统一”管理体制,即:统一机构建设、统一人员聘任、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采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逐步建立村卫生室的人、财、物等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体制。
7.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各县(市、区)要建立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可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采取政府补助设立乡村医生风险补偿金,不断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三)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
8.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按照《江西省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经县卫计委认定后,县级财政对其学费予以适当奖励。
9.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开展村卫生计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含中医)免费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计生室的3年制大学专科或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省财政给予定额补助。定向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定向医学生获得相应学历和相关资格后,承诺到村卫生计生室服务不少于6年,如未满服务期,离开村级卫生服务岗位的,全额收回定向培养期间免除的学费、住宿费及补助的生活费。
10.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各县(市、区)要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计划,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力争到2020年实现乡村医生获取继续教育学分达标覆盖率达90%以上。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基本公共卫生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慢性病管理知识,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11.建立乡村全科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计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四)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12.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计生室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到村卫生计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3.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在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地区,建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计生室人员定期交流机制。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卫生计生室人员,每季度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每季度定期到村卫生计生室工作,指导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帮助完善相关制度。
(五)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14.开展乡村医生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有序推进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进一步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组成服务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互信的服务关系,为签约居民提供连续、综合、规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乡村医生提供预约式、跟踪式、关怀式、医养结合式等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设立一般诊疗费等措施,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各县(市、区)要转变乡村医生服务理念,变“坐堂行医”为“主动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连续、综合性健康服务。
(六)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
15.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综合考虑乡村医生的服务资质、服务能力、工作年限和工作条件等因素,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的收入水平。
对于乡村医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