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7〕6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1979—2019年)的决定》 ( 黔府发〔2020〕16号)规定,现行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黔府发〔2024〕3号)规定,决定修改。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办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意见〉的通知》(建村〔2014〕2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民建房和宅基地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17〕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村建设活动的规划许可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四条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后,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可依法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及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
第五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内容包括对地块位置、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外观形象、色彩、建筑安全等要求。
各地可根据地方实际,对不同类型乡村建设的规划许可内容和深度提出具体要求。
第六条进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时,申请人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贵州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三)土地相关权属证明材料;
(四)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村民委员会签署的意见;
(五)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地形图(1∶500或1∶1000),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材料。
第七条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时,申请人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贵州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文件;
(三)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村民委员会签署的意见;
(四)新申请的,提交贵州省农村宅基地申请表;改扩建的,提交原有宅基地使用权属证明;
(五)住宅用地四至界线图及体现住宅面积、层数、高度、结构形式等内容的住宅设计方案或简要设计说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材料。
第八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向村民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应当将拟建项目的用地位置、建设规模等在村民委员会公告栏进行不少于7日的公示。
(三)经村民委员会公示无异议后,由申请人将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的书面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四)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相关机构实地踏勘、联合审核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报县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及标准的,应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及标准的,不予核发,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乡(镇)人民政府应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相关机构联合实地踏勘,并依据乡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对符合法定条件及标准的,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报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对不符合法定条件及标准的,不予办理,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六)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县级城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