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衢政办发〔2023〕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衢州市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根据《
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要求,结合衢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强化科技战略引领,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省“两个先行”贡献衢州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具有长三角重要影响力的四省边际科创高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基本建成,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25人年以上。
——加快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四省边际科创走廊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科教新城基本建成,“一产业一研究院一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四省边际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新型研发机构5家。支持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衢州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成功。
——加快取得引领性科技成果。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在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双碳”与环保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微电子与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跨越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30项以上。
——加快形成开放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四省边际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引进院士团队10个以上,集聚国家级领军人才50名以上,引育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40名、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300名、硕博高层次人才9000名。创新环境评价指数进入全省前3位,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3个以上。科技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超72亿元,技术交易总额累计达到69亿元,各类科技创新基金规模达到3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
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强化院士团队赋能,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省先进氟(氯)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围绕特种纸、锂电池等优势产业,谋划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统筹现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创新资源,谋划建设市六大产业链“一产业一研究院一产业联盟”创新体系。力争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每年新培育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各2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中心、智造新城管委会、市科协、衢州学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各县〔市、区〕。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布局。加快浙江省空气动力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高速列车传动系统运行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争创无线电与智能感知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支持衢州学院联合产业链优势企业争创新材料省重点实验室,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争创工业孪生场景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共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衢州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衢州学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各县〔市、区〕)
3.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围绕“缺链补链、短链延链、有链强链”,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标先进、找准差距、突出优势,按照“一高新区一提升方案一专项政策”的原则进行梯度化、差异化培育,推动高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到2027年,衢州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80位、全省高新区排名前15位,龙游和江山省级高新区进入全省前30位,常山、智慧新城、开化高新区进入全省前40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
4.提升高等院校科创能力。加强浙大衢州“两院”学科建设,谋划建设跨机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优化以化学工程优势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布局。推动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聚焦无线电、半导体、军民融合、人工智能等领域构建双创孵化生态圈。加强衢州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创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探索科教融合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新模式,支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职业技术学校,推动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衢州学院、衢职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
(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
5.加强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企业出题、院校破题、政府助题”等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实施“自立”“自强”科技攻关计划。围绕六大产业链及无线电产业领域技术需求,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动态排摸衢州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部署攻关技术路线图,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承接省重大科技项目80个以上,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00个以上,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80%以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3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首台(套)认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6.前瞻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实施“登高”“登峰”科技攻关计划,瞄准未来5—10年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柔性电子、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前沿技术,前瞻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争取形成一批原创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成果,孵化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原生一批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三)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
7.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孵化能力,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催生发展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1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超5000家,成功认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8.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应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探索每年举办四省边际衢州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打造四省边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到2027年,力争当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9亿元。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每年组织实施首台(套)工程化攻关项目5项,新培育认定首台(套)产品10项以上。增强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力,向全市推广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先用后转”(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每年免费许可专利成果80项以上、打造经典案例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9.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6X”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建设衢州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力争每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8%以上。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企业协同机制。到202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2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四)实施战略人才引育储备攻坚行动。
10.大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大力实施鲲鹏计划、海外引才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支持力度,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路径,培育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科学家队伍。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到2027年,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新集聚行业领军人才100名以上,引进海外工程师30名。(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智造新城管委会、智慧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
11.推动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深化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支持雄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打造卓越工程师训练营、孵化器、集散地。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着力打造我市技能培训引领地。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完善技工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每年新培养卓越工程师1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7000名以上。到2027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7.1万人,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4万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12.优化提升人才创新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四省边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人才科创集团、人才办“三位一体”协同体系。开展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在省技术创新中心试点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索建立人才科技领域尽职容错免责机制。推动浙大衢州“两院”等开展省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和自主创业。在事业单位市级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中推行“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