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九府办发〔2020〕15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九府办发〔2023〕3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打造‘一乡一园’格局”的工作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两茶一水”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孵化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第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的“全市争创多个国家级产业园、每县2个以上省级园、每乡镇(场)1个市级园”的目标,全市每年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左右,力争未来2年实现每乡一园,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三、“一乡一园”建设标准
——产业特色明显。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个园区有一个突出主导产业”的目标。
——生产经营集约。按照“县有万亩示范区,乡有千亩示范园”的标准,“一乡一园”核心区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区面积要达到乡镇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建立,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实行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试行品类的产品要实现全覆盖。
——技术应用先进。园区内种养模式先进,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种覆盖率达100%。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经营体制创新。园区内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观光协调发展。
四、建设工作重点
1.科学编制规划。县、乡两级政府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原则,编制完善县、乡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县乡总体规划要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业园区发展、城市功能配套相融合,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休闲旅游等布局科学合理,实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园区建设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址选点,找准优势产业;要明确功能定位,注重加强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科技创意园、文化体验园建设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利用、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衔接,聚集发展优势,形成发展合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坚持龙头引领。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主体。各地要结合产业园实际,精心包装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生产、加工、物流、旅游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建设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园区企业靠大联强,建立研发中心,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通过引进和培育,每个省级园区至少要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每个市级园区至少有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园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在园区优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连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引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现代化园区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办、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壮大特色产业。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重点发展“两茶一水”特色产业,着力在提高产能、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力争将“两茶”和“水产”分别打造成超百亿产业。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研判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园区主导产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丘陵山区产业园重点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畜禽等产业,沿湖沿江地区产业园重点发展虾蟹等水产业,平原地区产业园重点发展优质大米、绿色油菜等产业和推广稻虾蟹共作模式,环庐山、环庐山西海和城郊地区产业园重点发展水果、蔬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长短结合,优先支持带动贫困户能力强、周期短、收益高的特色产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培育优势品牌。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加强产业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追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质量有保障。以彭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要平台,积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继续落实品牌奖励政策,开展园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培育壮大庐山云雾茶、宁红茶、鄱阳湖虾蟹、彭泽鲫、永修香米、赣北菜籽油、赣北茶油等自主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园区农产品品牌推介、展示展销等推介宣传活动,提升园区特色农产品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加快要素集成。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现代设施装备配套的集成区。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加快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合理配置资源将扶贫产业的打造融入园区建设。推进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每个产业园对接一个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的动植物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完善园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