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吉政发〔2021〕1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吉政发〔2023〕14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大力提升气象保障吉林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气象强省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显著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为促进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开放融合、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现代化气象保障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全国领先,基本建成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全覆盖,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人工增雨(雪)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5万平方公里以上;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装备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全面建成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基本建成气象强省,充分满足吉林全面实现现代化气象保障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夯实气象强省发展基础。

  1 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发展综合、智能、协同的气象观测业务。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强化气象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国家安全重点区精密立体观测能力。全面升级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多手段大气垂直观测。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智能气象观测系统。推进查干湖湿地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完善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旅游、生态环境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推进社会观测数据的行业管理和应用。(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各市、县级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级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2 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发展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系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完善一体化气象综合预报预警平台,提高北上台风、暴雨(雪)、强对流、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优化气候预测系统,提高农业生产、防火、防汛等关键期的短、中、长期无缝隙预报预测能力。加强延边海洋气象台建设,提升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水平。(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加强行业数据汇集和大数据挖掘,发展多维度气象数据表现技术,完善细分场景、按需定制的精细智能气象服务。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完善与社会媒体、通信运营企业等信息发布联动机制。(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依托省政务云平台,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构建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的气象大数据系统。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和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省气象局、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省应急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保障平安吉林建设。

  5 提升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依托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松辽流域气象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完善跨省(区)飞机增雨作业协调和流域水文气象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飞机增雨作业协同保障和流域内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应用及防汛抗洪联防联控,全面提升区域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和流域防洪服务能力。改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云物理野外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区域科技联合创新平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水文气象核心技术协作创新,提升区域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支撑和业务保障能力。(省气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强化重点领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实施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将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等技术运用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和精准服务。开展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完善东部山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升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立抵边一线气象灾害防范保障系统。加强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优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巩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科普教育体系。(省应急厅、省气象局、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保障体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8 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聚焦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发展农业气象遥感监测技术,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农业现代化气象保障系统,发展农业气象条件综合分析技术,强化播种、生长和收获等关键农时服务保障,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影响评估能力,提高作物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水平。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创建品种选育气象服务示范。做强吉林省农业气象中心,建立榆树玉米、白城大豆、延吉水稻和舒兰水稻农业气象分中心,建设梨树农业气象实验基地。开展春耕保播种、抗旱保苗、生长季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吉林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国家级长白山人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抚松人参气象服务试验基地,建立省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山葡萄、食用菌、道地药材、蓝莓等特色农业高标准、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助力打造吉林大米、人参等“吉字号”品牌。围绕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开展大豆等农作物适宜种植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扩大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助力美丽吉林建设。

  10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气象保障服务。优化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完善长白山、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发展基于“吉林一号”“风云”系列卫星的生态遥感监测技术,构建天空地立体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业务。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围绕“三区四屏三廊一网”建设需求,开展草原、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影响评估和服务保障。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气象服务业务。(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健全大气边界层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强化霾、沙尘天气的监测预报。加强主要污染物扩散气象影响评估能力建设,提升中部地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气象精细化评估水平,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深化气象、生态环境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强化秸秆禁烧气象服务保障,为科学调度治理提供支撑。加强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服务。加强气候承载力监测分析评价和风险预警工作。围绕“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需求,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和预报系统。提升低碳试点气象服务能力,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气象保障。面向生态绿色发展需求,挖掘气候资源,推进国家级“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等气候品牌建设。(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13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将公众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出行、康养、生活等气象指数预报业务,丰富场景化、个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游学康养等多元化需求。加强面向农村和乡镇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打造“吉林气象”服务品牌,构建智能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气象信息方便快捷获取。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积极培育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省气象局、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推进气象融入行业发展。建立“+气象”服务模式,主动感知需求,健全行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立全季全域旅游气象保障系统,提升冰雪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雾凇、红叶等自然景观气象预报技术,构建智能化、伴随式旅游气象服务新模式。提升流域水利设施安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