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7-10-12 筑府办发〔2017〕26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继续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 筑府发〔2023〕10号规定, 继续有效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7〕8号)精神,有序推进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先集镇、后村组”,有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用4年左右时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水价改革,在全市普遍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改革的体制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县息烽县要在2018年3月前完成改革任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级试点县开阳县、清镇市要在2019年3月前完成改革任务,其余非试点县(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要借鉴经验,持续推进,力争在2020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三、工作任务

(一)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1加快工程设施建设。

(1)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快建立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建设模式,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实施水务、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涉及的农田水利项目,加快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和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建设,完善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在有条件地区配套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投入的比重。建立资金投入激励机制,重点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性高、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倾斜。(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因地制宜建设供水计量设施。按照因地制宜、透明精准、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强渠系配套供水计量设施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抓紧配套建设,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限期完成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骨干水源工程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要进一步细化,尽可能延伸到户。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水量纠纷的裁定工作。(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建立农业水权制度。

(1)有序推进水权分配和确权登记。加强农业取水许可管理,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农业水权确权登记制度。农业水权分配和确权相关规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公布。(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与当前农业用水总量、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及节水目标相匹配,在保障合理灌溉用水需求的基础上适度从紧。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低效益的项目,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分类明确各种作物、养殖产品的用水定额,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配置提供技术依据,确保在总量指标内实现高效用水。(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3)积极培育水权交易市场。针对我市的水资源特点和区域用水情况,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水权水市场交易平台,鼓励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回购灌溉用水户或用水组织的水权,回购的水权可以用于灌区水权的重新配置,也可以用于水权交易;鼓励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单位通过政府投资节水形式回购水权,也可以回购取水单位和个人投资节约的水权。(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3.提高供水效率效益。

(1)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建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体系,切实做好测算分析工作,为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实行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制度,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计划用水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工程管护主体应加快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运行效率,优化用水调度,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加强水费收取和使用管理。各地要积极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用水计量要逐步延伸到斗渠以下的农业末级渠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延伸到农户,全面推行计量收费,尽快改变按灌溉面积平摊水费的传统办法,确保公平负担。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供用水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强化水费收取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交水费的收取,实现应收尽收。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实行更高水平的用水管理,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市、县)水费收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指导,确保水费正常收取,合理使用。(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4.加强用水需求管理。

(1)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规划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鼓励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积极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通过开展水肥一体化项目,探索主要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标准节水灌溉模式,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探索保水保湿的作物高效栽培模式,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5.探索创新建管机制。

(1)优化终端用水管理模式。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水主体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管护、协商定价、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应按照组织类型依法设定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参与工程决策与建设、工程管护、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管理、财务管理、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自主运营、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或创办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实现农业规模效益,逐步提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程度,提升工程管护水平,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创新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拓宽农田水利融资渠道。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通过独资、合资、联营、租赁、捐赠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牵头单位:市水务管理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二)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规范价格秩序。

1.分级制定农业水价。农业水价属于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行分级管理,定价权限按照《贵州省定价目录(2015版)》执行。我市灌区实行“骨干工程水价+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灌区农业水价采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供需双方协商等方式确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水务管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科学确定水价水平。各地应根据农业水价改革目标,结合本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用水管理等情况,合理制定价格调整计划,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把握调价时机、力度和节奏,确保调整后的农业水价可接受、可实施。水价水平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供水成本变化、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确有困难的地区要尽量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紧缺、用户承受能力强、地下水超采的地区,农业水价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水价格应率先调整到位。通过理顺农业水价关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水务管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3.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区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统筹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等,合理确定各类用水价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可高于其他用水类型。同一区域、同一水源、同一灌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