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普通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意见
九府办发〔2024〕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促进普通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普通公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和保障水平,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十四五”期间普通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意见》(赣府厅发〔2022〕3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九江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目标,加快完善普通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健全优化普通公路建管养体制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发展和服务能力,推进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二、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5年,普通公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路网通畅度不断提高,普通国省干线养护管理工作、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路网结构持续优化。不断完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逐步提升普通公路等级,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力争达到95%,基本消灭普通国道四级及以下瓶颈路段。县道三级及以上比例占比达到70%,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60%。
——管养水平不断提升。明确普通公路管养权责,全面加强普通公路管养,提升普通公路路况水平,普通国道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均值达到92以上,MQI平均优良路率达到92%以上;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均值达到92以上,PQI平均优良路率达到92%以上。普通省道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均值达到85以上,MQI平均优良路率达到85%以上;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均值达到85以上,PQI平均优良路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5%,农村公路MQI优良中路率达到85%以上,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逐年上升。
——安全隐患处置迅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桥梁耐久性水平不断提升,新发现四、五类桥梁(隧道)当年处治率100%,大力推动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提升普通公路防灾减灾水平。一般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2小时控制时效达标率达90%;一般灾害情况下受灾干线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
——绿色发展更加深入。加强普通公路领域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将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发展全过程,推广绿色技术应用,提升普通公路建设品质,提高普通公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实现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85%,推动普通公路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普通公路绿色发展。
——运行服务保障有力。全面构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运行监测体系,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90%,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出行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普通国省道公路网突发情况路网信息发布(提供)率达到100%。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站实现电子抓拍和联合执法全覆盖。
(二)远期目标。
全面建成网络完善、便捷高效、能力充分的“八纵七横十二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体系,实现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乡镇和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广泛、深度通达、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全覆盖,有力支撑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三、工作任务
(一)优化普通公路网络布局。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结合省交通运输厅统筹安排,积极开展普通省道网规划、农村公路网调整工作,重点解决新形势下原普通公路网规划的不适应性和现状普通公路网存在的问题,对现状普通公路网进行合理增减和局部优化,同时合理确定远期普通公路发展规模,适时争取域内更多普通公路纳入国家公路网,推动普通公路网络布局持续优化。
(二)加快推进普通公路建设。建设普通国道117公里、普通省道83公里,不断优化路网布局和等级结构,逐步完善“八纵七横十二联”普通国省干线网,并促进普通国省干线网与水路、铁路、航空枢纽以及高速公路互通的联系更加便捷高效。年平均实施县道升级改造不少于50公里、建制村双车道建设不少于140公里、县乡道路面改造不少于150公里,年平均建设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路网联通路不少于15公里,积极推进撤渡建桥(通路)建设,高标准打造“畅安舒美绿”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着力构建覆盖广泛、深度通达、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
(三)提高普通公路养护服务水平。推动落实全生命周期养护,强化常态化预防性养护和养护工程资金绩效分配与管理,深入开展普通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工作,加强对公路、桥梁、隧道等轻微破损处的及时性修复,确保公路基础设施技术状况良好。据实合理安排养护工程,年平均实施普通国省道养护工程不少于90公里、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不少于30座、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不少于250公里,切实加大养护工程实施力度,注重养护工程综合效益,促进普通公路养护周期进入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新模式,打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界限,合理划分养护区域,对区域内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实施一体化养护。有序推动普通公路养护市场化,将普通公路养护领域适合的事项从“直接提供”转向社会“购买服务”。
(四)严格普通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普通公路建设全过程监管,依法依规抓好普通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明确省级审批权限内政府投资交通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限的通知》(赣发改交通〔2021〕144号)等要求,抓好普通公路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许可等事项审批管理。加强普通公路项目招投标监管,推广电子化招投标,推行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全面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普通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抓实抓好普通公路竣(交)工验收。
(五)进一步明确普通公路建管养责任。普通国省道由市公路发展中心负责管养,农村公路由县(市、区)交通运输局或者乡镇政府负责管养,普通公路穿越城区(不含乡镇)且具有城市道路功能的路段由当地政府市政道路部门负责管养,高速公路连接线由当地县级政府明确管养单位,基本形成层级清晰、责权匹配、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普通公路管养体系。全面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公路管养和路产路权保护能力,提升路域环境治理水平。
(六)提升普通公路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实施普通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精细化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专业化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抢险工作的机械化、高效化、专业化水平。建立高效的公路灾毁修复建设响应机制,提高水毁、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地区的普通公路重点路段抗灾和应急抢修能力,做到一经发现、及时响应、及时修复,保障普通公路运行畅通,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毁。大力推动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与分析评估,逐步推进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和隧道结构安全与运行状况监测。提升普通公路桥梁耐久性水平,推动地方政府分级落实属地责任,并将桥梁运行安全纳入安全生产重点监督范围。
(七)推动普通公路绿色发展。以统筹资源利用、集约节约资源、降低能源耗用为核心,在普通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中融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绿色理念,着力提升标准化施工水平。推进普通公路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尽量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强普通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与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落实施工临时场地和取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强化弃土弃渣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杜绝不当弃渣、顺坡溜渣等现象的发生,及时进行绿色边坡防护,严格控制“两区三厂”占地面积和范围,用地结束后及时复耕或复绿,做好临时用地生态恢复。大力发展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绿色循环低碳养护技术,推进普通公路养护常态化、规范化。
(八)大力推进示范引领工作。积极发挥普通公路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建造、规范化管理,努力建成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经验,实现一批建设技术和管理创新成果,推动普通公路工程安全性、耐久性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湖口县“头雁效应”,总结形成一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凝练出一批好的经验清单,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通过建章立制,巩固完善发展好“四好农村路”的机制,全面提升全市农村公路发展水平。
(九)不断提升依法治路水平。规范普通公路执法行为,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普通公路路域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抓实抓好普通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切实保护普通公路路况水平。加强公路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和爱路护路意识。开展普通公路路产路权确权登记工作,探索通过民事赔偿保护路产路权。积极探索开展科技治超,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货运源头企业监控,强化对一般货运运输源头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执法,保障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养护工程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工作任务。市、县(市、区)两级交通运输、公路、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