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长府发〔2017〕1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长府发〔2020〕6号规定,现行有效

USHUI.NET®提示:根据《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长府规〔2022〕2号》规定,现行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优质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建设“结构高效型、环境友好型、质量安全型、服务社会型”的现代畜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绿色安全发展为保障,以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目的,完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经营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二产带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城市主要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电商、交易平台等畜牧服务业,近郊着力发展加工业,农村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业。调优产品结构,猪、牛、鸡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数量,做优质量;鹅、鹿、兔等特色产业开发新产品;需求旺盛的乳、羊等产业扩大总量。
  2.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适当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注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产业。
  3. 坚持问题导向。规避畜牧业面临的自然(疫病)、市场(“过山车”现象)、社会(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生产(安全生产)等风险,切实解决产业内部联接不紧密、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完善、防范体系与新型疫病不断出现不适应、管控手段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新期待不匹配、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不对称、粗放式生产方式与环境要素制约不协调等问题。
  4. 坚持绿色创新发展。积极推广无抗养殖等新技术,培育产业联盟等新经营模式,扶持奶吧等新业态,开发鹿、兔等新产品,切实保证产业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
  5. 坚持收入保障并重。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使现代畜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满足城乡居民的畜产品需求,保障有效供给。
  (三)发展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完善五个现代体系,把长春建成国家优质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优势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生猪、肉牛、肉鸡等主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动物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和出口目的国规定的标准。面向国际、国内的大流通市场格局初步建立,龙头企业和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412亿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88亿元以上,年平均分别增长8%和12%。全市畜禽总量达到4.9亿头(只),年平均增长8%。规模饲养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90%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0万吨、45万吨、12万吨,年平均分别增长8%、8%和10%。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4100元,年平均增长8.5%。
  二、主要任务
  (一)以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为目标,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1. 引导养殖方式转变。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推进养殖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的内涵型增长转变。加速实施“退户入区”战略,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在场址选择、养殖区域设计、畜禽舍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良种繁育、饲料配方管理、粪便再利用处理、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完成3200个健康养殖小区的建设任务,畜禽规模饲养率达到90%以上。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创建活动,每年完成20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建设,到2020年,累计达到2000个。落实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和省级高标准畜禽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每年争取农业部挂牌的标准化养殖场10个以上,提升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品质和水平。加快1000万头生猪、400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4亿只肉鸡和6万头奶牛等优质安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2. 推进清洁化生产。贯彻《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大力提高畜禽粪污处理能力。把养殖与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科学发展,逐年提高清洁生产能力和水平。重点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循环种养技术、干湿分离清粪技术、新型堆肥技术、沼气和有机肥制作技术,引导养殖企业和有能力的粪污处理企业合作进行第三方治理。
  3.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和政府引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抓好生猪、肉牛、奶牛、梅花鹿和家禽的良种繁育。通过强化畜禽良种场建设、优良畜禽品种引进、地方品种提纯复壮与保护、畜禽良种的快速扩繁与推广,构建现代畜牧业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 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水平,支持广泽乳业等饲料化利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培育新型秸秆饲料化利用中小企业,在草食畜禽养殖量大的区域,扶持养殖大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秸秆饲料化利用专业化公司。健全收储运体系,加强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为秸秆饲料化利用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膨化、发酵技术,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饲料加工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
  (二)以项目建设为统领,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完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1. 加大“三区一带”建设力度。积极打造皓月清真肉牛产业园区、双阳梅花鹿产业园区和农安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3个“百亿”加工园区,建设北起乌金屯南至兴隆山的102国道畜产品加工“产业带”。皓月清真肉牛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年出栏百万头肉牛项目,完成皮革工业园等续建项目。双阳梅花鹿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双阳梅花鹿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梅花鹿系列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推进鹿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农安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重点推进成达肉鸡、众品生猪、紫燕肉鹅和康大肉兔等屠宰加工项目,推进华正优质肉猪基地及文化观光项目建设。“产业带”,重点推进德惠国家级禽肉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正大集团1亿只肉鸡综合开发和“精气神”猪肉分割加工等项目。
  2. 鼓励龙头企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全市,整体谋划全产业链建设,抓薄弱补短板,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全面完善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
  3. 大力提升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鼓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猪、牛、禽、鹿、兔等产业,突出发展营养、方便的熟食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保健品、医药中间体,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层次,不断向食品药品产业延伸拓展,逐步实现动物皮毛、骨血、内脏和排泄物全加工、全利用,构建畜产品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4 拓展五大区域国际市场。重点巩固中东清真肉品市场,扩大东南亚、拉美国家的牛肉、鸡肉市场,开拓俄罗斯、欧盟猪肉、鸡肉市场。到2020年,出口比例由5%提高到10%左右。
  (三)以强化监管为重点,推进疫病防控、生产安全监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个全覆盖”,完善现代畜牧业安全保障体系。
  1. 健全动物防疫监管体制机制。根据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的要求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新形势,借鉴国内外兽医体制的新经验、新做法,稳步推进我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监管责任,强化监管力量,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果。改善基层动物卫生监管缺失、动物防疫不到位等状况。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力量,明确基层兽医人员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其它疫病计划免疫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2. 强化畜牧业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长春市畜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规范》为内容,组织畜牧企业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升级改造及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创建活动。强化对屠宰企业、人员密集的加工企业、涉粉尘的饲料企业以及生物实验室的监管。
  3.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要求,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外埠产品准入制度,完善联防协议制度,确保入长畜禽产品报验率达到100%。强化畜禽屠宰规范化管理,依法打击私杀滥宰等违法行为。从强化畜禽标识和档案管理入手,规范饲养管理,健全动物免疫档案。严把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关,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落实抽样监测、日常巡查和“黑名单”制度。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增强畜禽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能力。
  (四)以培育新型生产主体为切入点,推进畜牧业组织形态优化,完善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
  1. 不断提高畜牧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组织”等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养殖场(小区)组建或加入畜牧专业合作社,促进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互补。围绕生猪、肉牛、奶牛、肉鸡、梅花鹿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合作社,提高主导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2. 积极推广“互联网+”的新型经营模式。创新畜牧业管理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畜牧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广“精气神”公司“互联网+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3.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联盟。鼓励引导域内外养殖、加工和营销企业,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涉牧中小型企业联合、整合,组建企业集团和产业发展联盟,打造紧密合作的企业集群、产品集群和现代物流集群,促进畜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以科技为支撑,推进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完善现代畜牧业社会服务体系。
  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力度,坚持科技创新提速、科技推广提效、科技培训提质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现代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畜牧科技研究推广工作,倡导畜牧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粗饲料开发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健康养殖技术,加强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加强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基层站所公益服务水平。
  三、重点工程
  围绕上述任务,整合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引导资金和项目,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一)无抗养殖技术推广工程。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无抗肉”试点示范的要求,结合创建畜产品安全品牌和“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做好无抗养殖技术的试点和示范推广。建立以无抗养殖基地、无抗饲料生产企业以及无抗肉超市为主体的无抗产业联盟,重点实施长春市中药无抗养猪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培育树立“长春无抗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生产、销售无抗肉、无抗蛋、无抗奶。
  (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工程。采取政府投资或PPP等模式,建成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的无害化处理场,并投入运营。建立完善病死畜禽收集、转运体系。严厉打击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
  (三)全产业链完善工程。根据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养加销一体化进程,重点打造猪、牛、羊、鸡、鹅、鹿、兔、乳8条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推进“补链”项目建设,提高各产业链的闭合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畜牧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畜牧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企业达到23家。
  (四)畜牧产业园建设工程。以龙头企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