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京政农发〔2020〕53号

各区农业农村局、各区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创业增收,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提升本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特制定《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财政局

2020年4月30日



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民创业增收,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提升本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就实施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首都功能定位,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服务完善提升,突出产业集群成链,致力农户增收致富,着力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简称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全面构建覆盖各区、乡村、园区与农户的全要素配套、全方位布局、多层次提升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对农户增收的贡献率、市民对休闲农业的认知率,实现休闲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提升品质、高效发展。围绕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资源禀赋,运用现代科技、管理要素和服务手段,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康养的深度融合,走休闲农业高效发展之路。

  2.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依托京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内涵和区位优势,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发展模式,发掘农业新功能,提供特色鲜明、感受舒适的休闲农业产品和体验。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休闲农业业态,提供绿色优质产品和服务。

  4.文化铸魂、创新发展。立足本地农耕文明,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传承农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产品、包装、体验、景观、环境、服务等创意创新设计,打造鲜明文化印记,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十百千万”发展格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逐年增长,年接待达到4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业态形式进一步丰富,发掘一批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非遗体验项目,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休闲农业精品品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休闲农业新农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经营规范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从业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实现休闲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增收拉动贡献率进一步增长。

  三、重点任务

  推进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推动全市休闲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于精心设计吸引人、精细服务留住人、精致感受打动人,打造温暖而近距离的休闲农业精品项目,给市民提供“简奢”“静奢”“野奢”的美好感受。

  (一)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以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村落、生态景观田、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接待户等休闲农业经营节点为依托,合理布局资源,连点成线,打造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农民创业致富的景观线路、产业线路和人文线路。着力提升沿线配套设施、配套服务体系、田园景观系统、各休闲农业经营节点品质,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辨识度高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促进线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支持各区申报建设市级和区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支持延庆等区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区)。

  1.围绕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和西山永定河文化三个文化带,打造市级跨区域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打造长城风情线路:落实长城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长城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引领,发掘整理鲜活文化形态,充分利用长城防御设施、民间故事、抗敌遗迹,结合当地民间习俗、山地沟壑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300余公里的长城风情线路。

  打造西山永定线路:落实西山和永定河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历史文化之源和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山川交融的生态景观、传统村落、“源文化”、流域文化、古商道、红色文化等资源,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100余公里的西山永定线路。

  打造运河湿地线路: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规划,突出大运河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漕运和水利技术遗迹、特色民俗,结合线路周边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全长100余公里的运河湿地线路。

  2.结合资源禀赋,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鼓励各区结合农业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地标产品(地理标识产品、原产地认证、GAP认证)、“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打造以山、泉、水为特色的百泉汤河线路:突出怀柔山水文化特性,从雁栖镇的雁栖湖、怀北镇的百泉山、琉璃庙镇的白河湾到喇叭沟门乡的白桦林,依托怀山柔水、森林氧吧、万亩白桦林及众多休闲农业节点,形成110余公里的百泉汤河线路。

  打造以古御道文化为特色的京西古道线路:突出门头沟古御道文化特色,从琉璃渠村沿永定河到沿河城,依托传统村落、古商道、古长城、古城、永定河、湿地玫瑰谷、神仙峪和地理标识特产京白梨、大樱桃、京西白蜜,形成100余公里的京西古道线路。

  打造以园艺观光体验为特色的乐享妫川线路:突出延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从百里山水画廊到八达岭长城脚下,依托丰富的山、水、湿地、休闲园区、精品民宿、世园会园区和冰雪资源,连点成线,形成150余公里的乐享妫川线路。

  打造以浅山沟域为特色的舞彩浅山线路:以顺义燕山余脉山体为纽带,依托山体、水系、田园和5色系乔、灌、藤、草复合大地景观,形成集生态观光、田园野趣、休闲运动为一体的100余公里舞彩浅山线路。

  打造以桃、梨、杏等果品为特色的桃花仙谷线路:以平谷观花和果品采摘为主线,依托平谷峪口、刘家店、大华山等镇22万亩桃花海和茅山后佛见喜梨、北寨红杏、西牛峪玉露香梨等地标产品,形成春赏花、夏观景、秋采摘的100余公里桃花仙谷线路。

  打造以精品农业为特色的幽岚山谷线路:以房山精品农业为主线,结合天开花海、周口店源文化、红螺三险、坡峰岭、醉石林,形成集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于一体的80余公里幽岚山谷线路。

  打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三山五园线路:以海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特色,依托京西御稻、玉巴达杏、香山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结合风筝工艺坊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形成60余公里的三山五园线路。

  (二)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

  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百余个地方特色突出、产业功能多元、乡村文化浓郁、村容精致独特、精神风貌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

  1.突出村庄特色优势。优化自然环境,丰富生态资源,突出产业特色,整合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带动本地农民创业就业。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协调吃住行游购娱学等要素,合理配置餐饮、住宿、体验、康养、文化展示等设施。结合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农业。

  3.倡导良好乡风民俗。鼓励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形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乡风。

  4.强化乡村品牌建设。创建全市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游客满意度较高的乡村品牌,依托稀缺资源优势和乡土符号,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美丽休闲乡村,鼓励发展成为中小学及各类大专院校的培训实训基地。

  (三)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

  围绕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带动,鼓励园区提高科技支撑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落实标准化生产,科学规范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高效节水、有机、绿色生产、地理标识认证,支持园区联农带农,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提升一批精品观光采摘、农业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体验、教育科普体验、生态体验和康养体验等特色休闲农业园。鼓励各区创建市级以上星级休闲农业园。

  1.提升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的采摘园。在规范用地的前提下,鼓励园区优化种植品种,开展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服务设施,通过设计、包装、制作等丰富创意产品,增加休闲体验和参与活动,完善园区、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满足市民休闲采摘需求,创建市级以上知名品牌。

  2.提升一批以农业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园。鼓励园区以农业生产系统为载体,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设计出一批传统生态农业和景观、农副产品加工、农事歌谣、谚语、手工技艺、传统农耕技术、饲养技术、生产习俗、农节时令等内涵丰富的体验活动、伴手产品、工艺品,满足市民农业文化休闲需求。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