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皖政办〔2017〕2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由于地下管网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导致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管线泄漏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为加强城市(含县城,下同)地下管网管理,保障市政设施高效运行,切实推进安全城市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高精度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促进城市地下管网运行数据互通共享、应急处置及时精准、管理服务科学高效,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互通共享。整合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数据,统筹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与各专业管线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建档案以及智慧城市等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业务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以重要管线、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事故防范、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为重点,拓展地下管网监测范围和内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系统联动,强化责任。按照统分结合、权责一致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管线产权单位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综合监测、行业监测、区域监测相协调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地下管网运行维护、安全排查和隐患消除责任。

坚持创新引领,多元参与。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相关设施建设管理、技术产品研发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2017年底前,设区城市基本建成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录入、动态更新;其他城市和县城有序推进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18年底前,设区城市基本建成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对供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等重要管线,城市核心功能区、人员密集区、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区域,易涝、易漏、易爆、易坍塌等重点部位,实现安全运行实时监测;其他城市和县城基本建成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有序推进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2019年底前,各市、县实现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常态化运行,地下管网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整合、关联、分层叠加各专业地下管线基础数据,建立集数据采集、管理、更新、分析于一体的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1.完善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按照数据同源、共享校核、及时更新的原则,在巩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基础上,对各类地下管线的空间信息、周边环境信息、维护记录等数据统一进行收集、录入、分析、入库,并逐步充实地质环境、桥梁基础、人防设施、轨道交通等相关数据,形成全面、真实、完整的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

2.建设地下管网运行监测“一张图”。以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基于“一张图”管理的城市地下管网多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地下管线信息的精确获取、三维展现、实时分析,为地下管网的安全运行风险评估、隐患处置模拟分析以及相关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科学支撑。

3.建立地下管网信息同步更新机制。严格执行各类地下管线覆土前测绘制度,通过标准化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保障地下管网信息要素同步更新。

(二)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实时监测。基于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技术构架、交换标准、数据结构、业务流程、应用模式、安全机制的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1.建设地下管网前端感知系统。充分运用传感元件、精确测控、示踪标识、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覆盖各类地下管线、综合管廊、人防工程、轨道交通等重要设施的前端感知系统,实现相关安全运行信息的在线监控、准确采集和实时上传。

2.建设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依托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前端感知系统,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现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异常报警和安全事件辅助决策分析、安全等级风险评估。

3.建立上下联动的监测体系。建设省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现与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地下管网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综合分析、统筹调度、协同指挥等应急处置能力。

(三)拓展系统应用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