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驷马山灌区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修订版】
(1987年12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皖政办〔1987〕73号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1997年12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99号第一次修改 根据2010年12月23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30号第二次修改)
第一条 为了管好、用好驷马山引江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徽省驷马山灌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灌区管委会)为灌区管理机构。灌区管委会由省农经委、水利厅,受益地区市、县人民政府,设区的市水利局及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的负责同志组成,其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检查、督促水费收交,审查水费开支情况;
(三)研究、处理灌区的重大事项。
第三条 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是灌区管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其职责是:
(一)执行灌区管委会的决议;
(二)负责直管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三)合理控制水位和负责用水调度,保证灌区灌溉用水,确保汛期渡汛安全;
(四)收取并管理水费。
第四条 灌区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乌江、襄河口闸枢纽,引江水道切岭段和滁河一、二、三级站由管理处负责管理。汊河集闸由滁县地区管理,滁河的河道、堤防、沿河闸站及灌区,由工程所在县(市)管理。
第五条 灌区内各县(市)应明确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用水管理、防汛和所管范围内的河道、堤防、闸站、渠道等工程的维修养护,以及堤防渠道的绿化。
第六条 工程维修和养护费用实行分级负担。受益县(市)专管机构管理的工程,维修用工按受益田亩分摊,劳力从当地水利劳动积累工中安排,工程附属建筑物的维修费用从水费等收入中开支。集体管理的工程,由受益单位负责维修。管理处直管工程,维修费用在水费中开支,不足部分从省水利经费中适当补助。
第七条 保护水利工程的护堤(渠)地、周边地及附属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已被占用的要限期退还。引江水道和滁河输水干渠的护堤(渠)地,切岭段以堆土区为界,填土段以取土塘范围为界,无取土塘的比照堤身高度划界。
第八条 不准在渠堤、护堤地上垦种、取土、铲草皮、放牧、葬坟、建窑、盖房和滥伐林木,不准在渠(河)道内设置障碍和在行洪滩地堆放砂石、柴草等阻水物,不准向渠(河)道内排放污染水源的有毒废液和倾倒垃圾。
第九条 灌区的工程建设应按规划进行。确需在规划外增建、扩建、改建工程的,要办理报批手续。在引江水道、滁河汊河集至一级站段及一、二、三级站出水渠上修建工程的,须经省水利厅批准;在其他渠道上修建工程的,报县以上水利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条 在灌溉期,襄河口闸上水位控制在8~9米,汊河集闸上水位控制在6.3~7.0米,滁河一级站上水位控制在14.5~16.0米。非灌溉期,襄河口闸上水位一般不超过8米,滁河一级站以下灌区的灌溉水位,由管理处按照规定控制调度。滁河一级站以上灌区供水由用水市、县申请,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后,由管理处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 灌区和河道防汛由所在市、县(区)防汛指挥部门统一指挥。滁河上的节制闸,汛期一律敞开泄洪。
蓄洪区未达到蓄洪水位和未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命令,不得提前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