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九府办发〔2019〕2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九府办发〔2023〕3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八里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

热敏灸技术是我省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防治疾病、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赣府厅发〔2019〕15号)文件精神,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市热敏灸产业快速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热敏灸中医药技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热敏灸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全力推进十亿级热敏灸产业发展,为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供需互促共进。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政策资源,形成有效合力,构建热敏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服务体系,优化热敏灸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引领,高效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加强热敏灸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针对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汇聚优势资源,推进基础理论创新、产品技术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实现热敏灸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范标准,突出特色。围绕热敏灸全产业链亟待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规范热敏灸服务、规范市场行为,引领热敏灸产业发展,充分突显热敏灸技术的优势特色。

(三)发展目标。

到2023年,建成全省重要的艾草种植、加工、现代制造、文化教育基地。全市艾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形成1-2个艾草种植主产区;加工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批热敏灸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热敏灸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热敏灸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热敏灸创新体系,形成“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热敏灸效应。力争全市热敏灸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力争我市热敏灸产业走在全省的第一方阵。

二、重点任务

(四)提升艾草种植生产供应能力。

实现艾草种植资源优化培育、规范化种植和原材料精细加工。推进艾草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鼓励成立艾草种植合作社,发展艾草种植基地,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指导,保障热敏灸产业原材料供应。依托现有江西省古艾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永修、武宁、瑞昌、德安、都昌等主产地。建立产销联接机制,重点发展订单式生产,支持艾草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23年艾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县〔市、区〕政府,排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其他单位按职能各负其责,下同)

(五)提升加工制造供应能力。

依托九江中医药产业基础,鼓励艾草种植主产区优先发展产地加工,支持热敏灸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本市中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热敏灸产业所需用相关产品的生产,支持企业达产达标形成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实现产业化。(市工信局)

(六)提升热敏灸健康服务能力。

构建覆盖全市的热敏灸服务体系。加强热敏灸推广,今年全市11家中医院全部开展热敏灸技术服务。将热敏灸技术推广纳入下一轮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指标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热敏灸服务能力,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热敏灸服务网络。(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中医院)

推进热敏灸产业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发展。在开展医养结合中医医疗机构,推广热敏灸服务,并逐步在全市有条件的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中普及。利用我市及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在武宁县、永修县打造热敏灸小镇,创建灸养结合的热敏灸小镇,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市民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相关县〔市、区〕政府,市中医院)

(七)提升热敏灸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健全热敏灸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热敏灸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临床诊疗技术研究,重点攻关腧穴敏化理论和热敏灸智能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中医院)

鼓励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激发行业活力。利用现有种植、加工、制造、医疗、文旅资源,推动“热敏灸+”计划,发展休闲观光种植、个性化服务体验、互联网热敏灸等新业态。以技术换市场,采取授权、技术合作、代加工等方式,创新热敏灸产业发展新模式。(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市中医院)

(八)提升热敏灸宣传推广能力。

围绕热敏灸功效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人民群众对热敏灸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开展热敏灸进社区活动,让热敏灸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活动;在市主流媒体开设热敏灸专栏,推出一批科学精准、通俗易懂、规范可信、贴近生活的热敏灸科普作品,在全社会营造“信灸、爱灸、用灸”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卫健委,市中医院)

三、保障措施

(九)强化热敏灸产业发展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热敏灸发展推进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卫健委主任为副组长,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金融办、市市监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等部门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负责热敏灸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市卫健委,市发改委等部门)

相关地方政府成立热敏灸发展推进小组,完善热敏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并将热敏灸推广发展成效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逐级督导,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相关县〔市、区〕政府)

(十)落实热敏灸产业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落实热敏灸服务和艾条纳入医疗保障政策,以及热敏灸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市医保局)

扶持热敏灸相关企业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和单位开展研发工作,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依法依规支持热敏灸相关产品分类申报管理,支持药用艾条及相关灸具产品申报药品批准文号或医疗器械注册证,推进普通灸制品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市市监局)

落实热敏灸技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市卫健委)

(十一)拓宽热敏灸产业融资渠道。

加大热敏灸相关中医药事业、产业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