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政发〔2010〕13号

USHUI.NET®提示:根据2014年2月28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 陕政发〔2014〕12号规定,继续有效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铜川市是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建国以来在保障能源供给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铜川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工业增长仍依赖于资源消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生态环境虽趋好转,但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紧缺矛盾仍未缓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棚户区改造任务相当繁重。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市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铜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和加快铜川经济转型,对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加快推进铜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化水平,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接续产业和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退出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到2020年,建成我省重要的现代建材产业基地、汽车及航空业零部件制造基地、城郊都市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以接续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配套完善,在全省率先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早日把铜川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铜川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据转型规划,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煤炭、水泥、铝冶炼等传统产业,保持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水泥生产全部采用新型干法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把铜川打造成我省重要的现代建材产业基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快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及西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重点培育现代建材、装备制造、材料加工和生物医药等四大接续支柱产业。依托现有水泥、陶瓷等企业,重点发展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及家具加工、新型陶瓷及洁具等产业,形成实力雄厚、关联性强的现代建材产业集群;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引进、更新设备,大力发展重型和微型汽车零部件、航空零部件、输变电设备等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现有铝冶炼及加工企业,加快发展铝镁合金、航空铝型材及PVC管材等来料加工产业;依托省级孙思邈中药材基地,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开发传统医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省级有关部门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适当向铜川倾斜,帮助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毗邻西安都市圈区位优势,建设一批煤炭、建材、农产品物流园区及大型便捷购物中心,形成陕西最大的建材物流配送基地和面向西安的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重点支持玉华宫、照金—香山、药王山、陈炉古镇等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支持举办“冰雪节”、“中医药养生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煤矿旧矿井遗迹,将关闭的煤矿矿井改造成工业遗址公园、科普教育园区,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都市农业,重点支持优质果业、畜牧业、观光农业、花卉苗木、农副产品及饲料加工六大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具有配套供应大中城市并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加快果业深加工项目建设,鼓励支持省内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基地,形成龙头带动、农户支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大对现有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省内外知名的绿色食品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七)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快西安-铜川-延安高速公路第二通道建设,促进铜川与西安地区的紧密融合。抓紧推进合阳-凤翔、大荔-凤翔两条横向高速通道及西安-铜川城际快速铁路的前期工作,推进既有铁路扩能工程,形成铁路环状路网,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尽快启动耀州至旬邑、210国道及305省道部分路段改造工程,加快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干线公路养护力度,进一步提升铜川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八)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龙潭水库建设进度,尽快与马栏引水、桃曲坡水库联合调节运用,解决近期供水问题。做好区外调水远期规划,加快泾河向市区工业、生活补水及黄河干流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九)加强能源开发建设。坚持挖潜改造、稳产提升,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加大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率先推进对小煤矿的重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强化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充分利用煤层气发电等多种途径提高煤层气利用水平。重点建设铜川新区330千伏变电站,新建一批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设施,全面完成35千伏以上老旧设备改造,实现电网智能化,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继续推进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及铜川铝业公司自备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和太阳能、生物质燃料、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扩大电气化乡(镇)村建设比例,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努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立的铜川次核心城市战略定位,抓紧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城市道路、给排水、供气、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新城区功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新老城区间快捷便利的交通道路。以创建卫生城市、环保城市为目标,改善市容市貌,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拓展城市空间,构筑“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城市带格局,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

  (十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铜川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每年根据铜川市用地需求,省上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城市化标准加大全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重点镇、特色镇和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投资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等服务功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十二)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实施城市危旧房改造,不断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17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继续支持铜川加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步伐,对难以实现商业开发的棚户区改造,省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十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鼓励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淘汰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节水及中水回用工程,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十二五”末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十四)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支持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省政府对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的补助政策延长到2013年,确保全面完成综合治理任务。继续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搞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加快实施铜川行政区域内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流域三个“大水工程”,高速路宽幅林带和直观山坡、新区周边和重点区域、三条流域的三个“大绿工程”。省级有关部门在安排土地整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时,适当向铜川倾斜。

  (十五)推进工业园区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煤、电、铝、建材产业链,重点建设新区装备制造工业园、坡头载能工业园、黄堡水泥陶瓷工业园、董家河航汽铝工业园等四大园区,提高综合效益。省级各类专项发展资金优先支持园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