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辽市政发〔2015〕38号
河东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促进辽阳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3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省“创新兴旅、依法治旅、融合发展、以人为本”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要求,树立我市“精准定位、优化布局、融合产业、提升品牌、规范服务、做活人气”的总体发展思路,确定“做精做强温泉冰雪、皮草购物游,大力挖掘历史文化游,带动乡村沟域游”的定位,使景点向景区、景区向度假区转变,产品开发由传统资源型向综合资源型转变,发展模式由行政主体主导向市场主体主导转变,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服务业的龙头。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辽阳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区特色旅游城市、东北亚旅游购物目的地,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重点打造投资百亿元旅游产业集群2个,产值10亿元的旅游领军企业5家;争创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1个国家5星级温泉企业、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重点任务

(三)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辽阳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为前提,形成“两带两区”互动发展的总体格局。

“两带”:一是以太子河为载体,两岸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自然风光为补充,近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未来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的太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二是以沈大高速公路辽阳段为载体,公路两侧密集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为基础,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造成为集农业庄园、民俗风情小镇、农业公园等为一体的沈大高速农业旅游带。

“两区”:一是弓长岭温泉冰雪旅游度假区,瞄准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目标,构建“全域景区化”旅游发展格局,南部以温泉旅游为主导、冰雪为辅助,北部以华表山为重点,辐射辽阳县东部山区,打造冰雪温泉、养老养生、自然生态等综合业态的旅游精品,形成互动、互补的全域旅游格局;二是佟二堡裘皮皮草购物旅游区,以佟二堡裘皮皮草购物为核心,做足裘皮皮草文章,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闻名东北亚的“皮草之都”。

(四)推动国有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国有景区施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推进国有旅游企业转型改制,打造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鼓励星级饭店、A级景区与国内知名的酒店、景区管理集团合作,实行托管制管理;加大旅游市场向社会开放力度,对于现有规模小、竞争力弱的旅游企业要引导和扶持其拓展合作平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合资合作;按照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对核伙沟、大黑山等资源禀赋好、开发潜力大的旅游资源按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发建设。

(五)鼓励旅游行业协会发展。加快建立旅游温泉协会、自驾游协会,提升A级景区协会、星级饭店协会,推动旅行社分会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旅行社企业联盟,加强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自行车协会、餐饮协会等多种行业协会与旅游行业合作,增加旅游功能。落实新形势下有关旅游行业协会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协会作用,强化其“沟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基本功能,突出联系政府、服务会员、促进行业自律的优势功能,使其发挥出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改善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旅游产业布局,开发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

1.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在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民俗文化街区基础上,开发燕州城、冮官屯等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加演艺性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推动旅游产业与体育融合,完善体育休闲旅游设施,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在太子河、葠窝水库、护城河等水面建设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开发运动休闲健身旅游产品。

3.推动旅游产业与医疗养老融合,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弓长岭劳模疗休养基地要建成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旅游示范产品。

4.推动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APP客户端等现代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建设辽阳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将景区、酒店、购物场所等重点旅游企业纳入省市县三级联网智慧旅游支撑平台,推进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实现网上交易。

5.推动旅游产业与教育融合,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进一步扩大灯塔市新特现代农业园中小学生暑期实践范围,提升品质,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

6.推进农业、工业、林业、科技等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创新融合模式,搭建融合平台,使特色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

(七)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将品牌建设作为旅游重点工作来抓。

1.大力开展创优活动,积极组织申评、申报各类国家、省级旅游品牌。辽阳博物馆与民俗馆作为一体要积极创建国家4A级历史文化旅游区;葛西河风景旅游区、向日葵迷宫要增加旅游元素,按照国家高A级景区标准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温泉假日酒店要申报国家5星级温泉旅游企业;扶持金生国际旅行社创建省4A级旅行社。

2.增加现有旅游品牌“含金量”。龙石风景旅游区以“城市后花园”的特色功能为突破,开发如“欢乐谷”等旅游项目,实现景区由公益型向市场型转变;龙峰山景区立足“龙峰天地外,翱翔山水中”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建设仙人顶森林公园,丰富景区内涵;汤泉谷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要充分发挥温泉博物馆、会展中心中国特色省内唯一的优势,提高冰雪产品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加快游客中心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温泉文化特色的温泉风情小镇。

3.依托我市旅游产品特点,创立评定一批市级旅游品牌,同时实行品牌考核和退出机制,保证品牌质量,促进我市旅游企业向品质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八)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辽阳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围绕我市旅游资源特色,以现有旅游产品为依托,有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

1.重点打造弓长岭冰雪温泉旅游节、佟二堡旅游皮装购物节两大节庆活动品牌,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节庆活动。

2.文化、体育、民族宗教部门要根据所辖行业特点,打造国内、省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活动和品牌赛事,如曹雪芹艺术节、王尔烈艺术节、广佑寺庙会等文化节庆和高山滑雪、车模竞赛等体育节庆活动。

3.各县(市)区要充分结合所辖区域的资源优势,科学设计,精心组织,打造1至2个能够体现区域特色、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使其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品牌节庆活动。

4.鼓励具有农、林特色的景区开展如林果采摘、赏花等节庆活动,其他景区要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开展如冬捕、美食、垂钓、摄影等节庆活动。

(九)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鼓励创办并积极扶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提高旅游商品市场化水平,形成旅游商品系列化、特色化。

1.培育、挖掘、整理我市旅游商品、纪念品资源。重点包装松花石工艺品、飞天玻璃工艺品、王尔烈寿屏金箔画、皮具饰品等工艺美术纪念品,千山酒、弓长岭矿泉水、裘皮皮草、“老世泰”糕点等名优地产,有机蔬菜、榛子、蘑菇等农副产品。

2.鼓励旅游景区(点)根据自身优势、特点,建设旅游纪念品超市、特色集市及乡土购物点等。

3.在老城区打造古玩一条街,将西大街商业步行街打造成为旅游商业街区。在弓长岭温泉、佟二堡皮草购物两大产业集群内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特色旅游购物城。

(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光辉朝鲜族风情街、瓦子沟民俗生态旅游区继续丰富旅游业态,有条件县(市)区再打造1至2个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乡村旅游开发,实现自主创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十一)发展旅游区域合作。根据省“引客入辽”政策,制定“引客入辽阳”政策,健全我市与外埠城市间的协调联络机制,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形成区域间无障碍、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旅游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弓长岭、佟二堡两大核心旅游产品优势,以沈阳经济区为核心客源市场,以东北各市、环渤海城市为二级客源市场,以南方、韩、日、俄等为机会客源市场,与周边城市旅游产品差异化整合,打造区域精品线路,形成区域城市间客源互送。

(十二)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制定城市营销策略,搭建多渠道营销平台,讲好辽阳故事,充分展现“古城新韵,福地辽阳”城市形象。创新营销手段,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机构宣传辽阳旅游产品,推广旅游精品线路,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定位目标人群。根据目前和以往旅游人群自然形成特点,强化宣传促销的针对性,高质量制作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宣传资料,在沈阳经济区、大连、北京、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建立宣传促销点。

2.模式多样化。采取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宣传,企业宣传政府补贴,书画、自行车、餐饮等各类行业协会融合旅游元素在行业中宣传,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通讯、户外广告等新兴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宣传等多种方式,突出一个主题,打造共同品牌,展示辽阳旅游城市新形象。

(十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车站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县(市)区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

2.加强景区外部交通标识和景区内部路引标识系统建设,实现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化。加强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游客服务中心、供水、供电、通讯、金融、医疗卫生、垃圾污水处理、网络和监控系统全覆盖等设施建设。

3.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在旅游住宿、餐饮、旅行社、购物场所、特色街区、旅游客运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全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塑造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促进涉旅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县(市)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建设,赋予其旅游产业战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