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组织实施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3-2025年)的通知
滨人社字〔2023〕39号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高新区工委组织部、财政局:
根据《
关于组织实施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23-2025年)的通知》(鲁人社字〔2023〕36号)精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决定2023-2025年联合组织实施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示范先行重大使命,牢牢把握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总要求,围绕赋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和落后产能升级改造,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产训融合,推动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开展,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绿色低碳技能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围绕本地重点产业和优质产业链,结合“一市一品牌、一县一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区域产业资源和特色文化亮点,强化基础优势明显、社会需求量大的绿色低碳职业(工种)培训,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绿色培训项目,促进职业技能培训链与产业链接轨。每年组织开展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精品项目评选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我市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二、项目内容
(一)绿色低碳支柱产业领域。巩固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地位,围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突出“基础+高精尖缺”导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支柱产业绿色化发展。
(二)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服务海洋产业壮大行动,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化培育。
(三)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领域。围绕数字技术工程、数字经济发展等产业和技能人才需求,开展产训结合培养,探索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工作模式,以数字经济和新业态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为主要培训内容,深化数字经济智慧化赋能。
(四)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领域。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服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聚焦“山东手造”产业发展,强化非遗技艺、手工制造、加工制造、文化旅游等特色职业培训;聚焦“一老一小”,强化养老、托育等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五)绿色低碳建筑业领域。培育打造“齐鲁建筑工匠”品牌,突出装配式建筑、BIM运用等建筑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绿色项目,做好建筑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促进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三、项目确定及实施
各县市区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及技能人才需要,拟定并报送培训项目及实施方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行业主管等部门经过遴选确定全市绿色培训项目,制定并落实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验收。绿色培训项目原则上采取项目制培训的方式。
(一)培训对象
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主要包括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企业在职职工(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培训的)等。财政供养人员除外。
(二)承训单位
项目承训机构原则上以依法设立的具备培训资质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主。按规定采取政府招投标等方式确定,具体条件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确定。
(三)其他要求
1.项目以实现重点群体就业和赋能本地重点产业、优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
2.项目应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目标和任务明确,培训的具体思路、方向和路径清晰,具备领先性和创新性。
3.项目结束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就培训组织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培训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和验收。
四、精品项目申报和评选
市人社局每年第四季度向省人社厅组织申报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精品项目。申报条件如下:
1.申报项目已经通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验收,项目实施完毕。
2.申报项目契合本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