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电话:152-6623-5191
精确检索
开始检索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滨工信字〔2023〕30号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属开发区经发局,各县(市、区)委网信办,各县(市、区)科技局、大数据中心:

现将滨州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滨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滨州市大数据局滨州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2023年3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围绕市委“1+838”工作格局和“1+8+1”落实体系,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显著壮大,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三年翻番,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进程,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基础设施优化工程。改造升级企业内外网络,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覆盖重点园区的高质量外网,鼓励工业企业升级改造企业内网,增强工业现场“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每年培育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示范项目10家以上。深化标识解析节点建设,依托京博控股、魏桥创业等重点企业,围绕化工、厨具、绳网等优势行业领域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力争到2025年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深化双千兆网络融合覆盖,持续提升“双千兆”网络供给能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作用,推动5G基站建设,实现对城乡全域的普遍性覆盖和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等应用场所的增强性覆盖。到2025年,累计开通5G基站12000个,培育具有行业先导性的5G应用场景15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二)优质平台赋能工程。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渤海活塞、魏桥集团、愉悦家纺、华纺股份、中裕等骨干企业培育企业级、行业级、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以上。加快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支持博兴化工园区、惠民绳网产业园等加快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累计培育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园区2家以上。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以邹平高端铝业、博兴厨具、阳信电子制造等高集聚产业为重点,联合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搭建面向区域行业共性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工赋山东”行动,鼓励滨化集团、愉悦家纺、中裕等企业开展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培育10家“工赋链主”,引进培育30家左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行动,滚动实施5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开展智能化诊断评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培训全覆盖,重点支持企业解决“卡脖子”环节,推动企业从智能制造单元改造向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转变,实现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在装备、生产线智能化的基础上,打造生产精细化、执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0家以上。支持企业绿色化发展,加大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及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培育工作,以体系建设促绿色发展。开展重点企业绿色发展诊断服务,邀请专家和专业服务机构给予指导服务,建立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库。到2025年,累计培育绿色制造体系企业50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数字经济增效工程。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发挥阳信半导体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基础元件、电子元器件发展。依托无棣锂电池产业,加快推动鲁北万润、超能锂电项目建设,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跟踪服务指导。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突破250亿。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依托工业产业优势,鼓励远洋科技、阳光数码等企业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积极培育首版次高端软件。到2025年,累计培育工业APP突破1000个。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快5G、AI、AR/VR/MR、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拓展和融合应用,推动建设一批虚拟研发优化、多维仿真制造等应用场景。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创新应用提升工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滨州学院、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支持渤海活塞等重点企业共同推进工业基础软硬件研发。开展定向需求攻关,聚焦融合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制定攻关需求清单,鼓励“链主”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高校搭建研究平台,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聚力打造一批技术创新标杆,到2025年,累计实施重大攻关项目40项,取得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30项。加快技术转化推广,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重点领域,积极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引导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