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推进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石政办发〔2023〕68号
USHUI.NET®提示:根据《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废止宣布失效和修改部分政策性文件的决定》 ( 石政发〔2025〕35号)规定, 决定保留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部门,中央、区属驻石相关单位:
《石嘴山市推进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石嘴山市推进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规范我市重点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碳市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全区“六权”改革推进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推动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23年,启动全市碳排放权改革,电力行业碳排放管理更加规范,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配额履约更加顺畅。2025年,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有序扩大交易范围,碳排放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健全;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5%、16%。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完善碳排放报告管理机制。制定石嘴山市碳排放权监督管理方案,监督重点排放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行业技术规范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建立名录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动态调整重点排放单位名录,连续两年未达到排放当量标准或因停业、关闭或者其他原因不再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不再排放温室气体的,及时移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按照自治区有关政策,指导重点企业规范碳排放履约交易、碳排放报告编制、信息披露等工作流程,提高碳市场运行效率。(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建立健全碳排放内部管理制度和数据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开展指标检测、数据填报、月度信息化存证等工作;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作用,开展市级审核工作,保证碳排放数据质量。(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规范配额交易和履约程序。监督重点排放单位落实国家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制度,规范开展账户管理、交易结算等工作。督促相关单位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鼓励碳排放配额有富余的单位进行市场交易、出售获利,监督存在缺口的单位通过市场购买方式按时履行清缴任务;鼓励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配额清缴,但抵销比例不超过应清缴配额的5%。(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强碳排放权监督管理。建立清缴预警机制,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碳排放配额分配结果,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开展配额清缴。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加强碳排放质量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拒绝履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义务、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等行为。(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严格信息披露和信用管理。落实《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公开承诺、信息依法公示、社会广泛监督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注册登记、交易、核查、清缴履约等环节信用监管和激励,将不及时足额履约及其它有关碳排放权交易违约行为纳入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对违法失信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调查处理投诉举报问题,引导公众、媒体等对重点排放单位相关活动进行监督。(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石嘴山市分行,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和增汇水平。加快推动各领域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稳步实施冶金、水泥、平板玻璃、电石、合成氨、炼油及乙烯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改造,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尝试开展绿色社区、碳达峰园区试点建设。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全市碳汇水平。按照国家、自治区指导意见,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积极协助自治区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碳排放权与山林权、用能权、排污权的统筹衔接,促进良性互补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拓展碳金融服务。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探索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扩大低碳金融服务供给。生态环境部门与银行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通碳交易纳入企业名录、碳